数据驱动“无屏交互” 如何定义未来智能座舱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  (朱涵)    20年8月29日 22:39

汽车是否会像手机一样,按键越来越少?

自特斯拉之后,车载大屏似乎成了“智能座舱”的标配。在第十二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设计创意学院双聘教授,同济大学人车关系实验车创始人马钧表示,智能汽车经历了功能拓展的1.0时代、多模交互的2.0时代后,已经进入情感连接的3.0时代。在智能汽车3.0时代,短中长期来看,智能座舱的屏幕会变大变多,但汽车内的屏幕所产生的氛围比内容更加重要。

随着触控大屏日渐崛起,语音交互也越来越多出现在市场各级别车型上。尽管语音的应用愈发广泛,但仍有很多痛点需解决。未来的智能座舱如何实现人车交互?智能座舱的未来发展方向如何?

8月26日,仙豆智能公开课上,出行科技企业仙豆智能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智能座舱的未来,将属于数据驱动下的无屏交互。无屏交互是车机基于数据对用户进行智能提醒、推荐、甚至自动操作。

左起:同济大学人车关系实验室研究与项目负责人龚在研博士、小米人工智能部设计总监刘静、仙豆智能用户体验设计专家于吉良

小米人工智能部设计总监刘静表示,现阶段车载语音的交互能够帮用户快速完成一些任务和需求,但在识别率、反应速度、语义理解、离线服务、使用指引等方面仍需提高和细化。车载语音的主动交互能力还需要加强。

语音之外,触控、手势、眼球追踪等多模交互雏形开始显现。对车企来说,用户需求的激增导致功能被不断堆砌。但功能越多的背后,用户需求也变得更加随性,HMI设计也将变得异常复杂。

仙豆智能用户体验设计专家于吉良表示,如何化繁为简,考验着车机交互和设计能力。仙豆打造了“服务即桌面”的产品理念,通过小窗口、多任务、快触达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易上手的交互体验,轻松实现盲操。

纵观全球车企的座舱设计,同济大学人车关系实验室研究与项目负责人龚在研博士认为,中国企业在智能座舱领域已经成为全球创新领导者,但是创新有余,章法不足。短期内,座舱屏幕仍会变大变多,但屏内的氛围比内容更加重要。

汽车越智能化,交互就会变得越简单。看似“按钮”与“大屏”之争,实则是用户交互体验的升级之争。但无论如何,所有设计都要符合人的第一性原理——将需求缩减至其根本实质,走进人的内心。

未来,汽车内饰和座舱布局将发生巨变。刘静表示,科技发展推动交互方式呈现多样化和智能化。但考虑到人的习惯延续性还是有必要保留少数,如按键这样与人直接接触的互动方式。因此车载座舱还会有少量按钮持续存在的必要。

龚在研博士认为,未来按钮不会消失,会以更加简单化、集成化、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大屏将从简单的点触到智能推荐进化。

从以前人找服务,到通过数据驱动,在刚刚好的时候给用户推出最合适的界面。“最好的交互是什么?UI表面上的界面没有了,背后是基于数据驱动的AIUI。”于吉良说:“轻打扰,即来即走才是最好的AIUI。”

编辑推荐
红旗回到豪华主场
红旗回到豪华主场
从尤峥的高光金句,看东风的智慧与智能
从尤峥的高光金句,看东风的智慧与智能
宝马阿里合作成果落地,两大BMW定制AI智能体上海车展首发
宝马阿里合作成果落地,两大BMW定制AI智能体上海车展首发
麦格纳重磅亮相2025上海车展,交出一张时代答卷
麦格纳重磅亮相2025上海车展,交出一张时代答卷
邓留超:不大折腾,不瞎折腾
邓留超:不大折腾,不瞎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