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量产和商业化 自动驾驶2.0在资本追逐下狂奔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  (朱涵)    20年11月11日 14:54

“自动驾驶赛道就是下一个新能源汽车,最晚明年就要火起来。”新鼎资本董事长张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有媒体统计,今年国内外已公开宣布的自动驾驶融资事件已接近20起,融资总金额近300亿元。10月26日,中国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小马智行融资2.67亿美元,公司估值较上一轮翻了近一倍,超53亿美元。11月9日,专注自动驾驶物流领域的嬴彻科技宣布完成新一轮1.2亿美元股权融资,这也是其在今年获得的第二笔融资。

资本的嗅觉最敏锐。细心梳理不难发现,这些在大市场环境并不乐观的背景下,依然能够获得资本青睐的企业,都已经脱离了证明概念的阶段。资本加持下,它们粮草充足,技术上开始向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发起挑战,接下来的目标剑指量产商业化和实现无人化。

事实上,资本并不是自动驾驶赛道火爆的唯一因素,政策上的推进也是其发展的助推器。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至2025年,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力争经过15年持续努力,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

这里的“高度自动驾驶”即L4级以上自动驾驶技术,在特定的环境下,即使驾驶员未对特殊情况进行回应,系统依然会负责执行全部动态驾驶操作。

这次,自动驾驶的规划相比五年前谨慎了许多。五年前,国内不少专家和企业纷纷预测,“2020年将能实现自动驾驶的真正落地”。彼时,自动驾驶的发展如火如荼,甚至有不少传统汽车企业推出智能化战略,纷纷表示将在“2020年实现L3级别的自动驾驶。”

到今天来看,五年前的目标距离实现还需时日。乐观的是,现阶段L1、L2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并开始大规模量产。自动驾驶从0到1证明概念的阶段已经基本完成;接下来,将是更为关键的从1到10的突围赛,即L4级以上高度自动驾驶落地量产,自动驾驶方案的可扩展性和系统稳定性都要有更高程度的提升。

这意味着技术难度的指数级增加。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方寅亮告诉汽车商业评论记者,高阶自动驾驶的发展和突破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激光雷达成本、极端案例积累、高精地图、责任风险的法律界定是自动驾驶产业化四个主要挑战,所以可以看到这里既包含硬件、软件问题,也包含产业生态、产业环境问题,涉及的面广且多元。”在他看来,高阶自动驾驶的发展突破需要整个产业生态的共同努力。

技术如何突围?产业生态如何形成协同?接下来的自动驾驶坑位赛谁会有机会?自动驾驶的商业化之路到底还有多远?

1.想让技术盈利 有标准也要有规模

技术尚不成熟、投入成本高、短期难以实现客观利润都在制约着自动驾驶的发展。

成规模、能盈利,是技术公司和整车企业们共同的目标。

11月6日,刚完成C轮2.67亿美元融资,估值突破53亿美元的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带来新进展。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小马智行发布了首条自动驾驶系统产线,可实现其新一代L4级别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PonyAlpha X的标准化生产,现已开始小规模生产。该系统将率先批量搭载于丰田旗下雷克萨斯RX450h车型。

11月9日,赢彻科技也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融资金额1.2亿美元。“量产”也成为其融资后的主要目标。赢彻科技方面称,将于明年底量产L3级重卡。

自动驾驶落地量产已经成为行业的主要趋势。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彭军表示,目前自动驾驶行业开始脱离原型车验证和体验的阶段,实现生产规模化和技术无人化成为下一阶段整个行业发展的重点。

彭军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不无道理,规模化意味着成本的大幅降低,而技术无人化也是目前行业亟须突破的瓶颈。而技术与规模相互勾连,一方面是技术本身的升级迭代,另外一方面是技术帮助产品实现量产,达到降本增效,规模化生产的标准。

就技术本身来说,自动驾驶在各个场景中的渗透离不开算法和硬件设备的支持。尤其L3级别以上的自动驾驶,系统操作要求传感器收集数据后可以进行深度的学习,模拟实际场景中可能发生的状况,并不断重复演练。这对算法及硬件的要求都将更高,涉及到各个环节的标准也会不断提高。

然而,技术研发周期长,难度大,投入研发的设备和芯片成本都非常高昂,若仅是针对测试无法量产,单次的投入成本极高,降本增效尤为重要。

小马智行给出的阶段性解决方案是用产线打造自动驾驶。通过细化工艺路径,新系统的生产流程包含40多道生产工序,1000多件装配器件,最终再经历200多项质检项目才得以下产线。质检项目涉及功能测试、环境测试和压力测试,例如振动、高低温、防水、噪声、实际道路测试等。小马智行还专门开发了一套产线管理系统,追踪车辆生产状况,定位每一个零部件的使用和损耗,以提高后期维护的效率。

彭军表示,性能和成本优化是自动驾驶规模化生产的必然趋势,这对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需求。小马智行已积累一批成熟的供应链,通过设立进货检验和出货检验标准,使得生产器件能够按质、按量、按时投入产线。

“用产线打造自动驾驶的最大特点是流程标准化,产品的一致性更高,同时生产效率更高,单车成本更低。”彭军告诉汽车商业评论,通过标准化生产,保证每一套下线系统的一致性是自动驾驶走向规模化生产的必经之路。

目前,小马智行在标准化上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首先,自动驾驶系统软硬件系统中每个部分的统一; 其次,生产时的工序、方法,以及所用时间的统一; 第三,自动驾驶汽车投入测试运营时的后期维护方式的统一。

一位自动驾驶行业专家告诉记者,对大多数自动驾驶公司来说,标准化是加速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规模化车队的落地的重要前提之一;同时标准化对自动驾驶公司的技术也是一次检验:通过标准化更高的要求,来反推技术的进一步升级。

据了解,此次小马智行在新系统生产中自主研发了24项核心硬件模块,包含车载计算平台、信号灯识别摄像头、传感器网关等。借鉴了车规级工艺设计和开发流程,不仅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还提升了自动驾驶软硬件一体化能力,硬件模块对车辆行驶场景的适配性和整体系统的稳定性,成为规模化生产和运营的关键。

2.并非单兵作战 有分工也要有协同

“自动驾驶的实现并不是靠一家公司的力量,而是靠整个产业和生态的力量才能完成。”楼天城告诉记者,主机厂有着成熟的标准化生产模式,而自动驾驶公司有更专注的技术优势,两者如同“强健的身体”与“聪明的大脑”的关系。

自动驾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现阶段,谁都不可能单独走完全程。

以百度为例,强大的技术算法是其核心优势,但在前期发展过程中,仍需要从主机厂购置汽车进行改装,通过后装测试,来加速落实其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如今,百度已经与一汽红旗达成合作,共同打造Apollo自动驾驶汽车,这也是中国首条L4级别自动驾驶乘用车前装生产线。

此前,小马智行也宣布将与中国一汽达成一致,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探索L4级自动驾驶系统的前装量产及商业运营模式,此外,小马智行还拿到了中国一汽的战略投资。与此同时,丰田也是小马智行的深度战略合作伙伴。

自动驾驶的领头羊Waymo,与整车厂的合作也一直在推进,此前,Waymo已经成为沃尔沃旗下品牌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的合作伙伴,并与戴姆勒卡车联手打造L4级别自动驾驶卡车。

而整车厂也在积极与拥有技术和自研算法的技术公司合作。这其中包括长安、吉利、上汽和北汽等众多传统车企,也包括蔚来、小鹏、理想与威马等造车新势力。更为激进的,像通用汽车,更是选择一步到位,收购Cruise,补缺其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短板。

合理的产业链分工合作,或将成为主流趋势。从技术层面出发,自动驾驶公司与车企合作,尤其是与头部整车厂的合作,双方在技术上互相协同,必然能推动技术指数级的迭代和提升。另一方面,有核心技术的初创公司选择与成熟的一线车企合作,也有对其对车辆本身品质的诉求。

“一方面与最先进的汽车企业合作,无疑会有助于进一步开发无人驾驶技术。另一方面,如果和二线车企做深度绑定,一旦出了事故,可能会出现分不清是无人驾驶技术还是车硬件本身有缺陷的问题,但这点还不是最要紧的。最重要的是世界成熟、顶尖的车企才能更好地与先进的无人驾驶技术耦合。丰田把车的部分解决了,小马智行只需要去做好技术就行。”在彭军看来,自动驾驶公司和车厂的紧密合作将成为一个主题,而且会成为自动驾驶公司是否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确实,主机厂可以分摊整车成本,而自动驾驶公司凭借在算法等技术方面的优势,可以授权软件服务,出行公司则可以提供运营服务。庞大的自动驾驶系统,需要的更多是协同,而单兵作战。

3. 进入窗口期后 头部效应在集中

“预计在未来3-4年会出现更为成熟的高速路商用车及部分道路乘用车的无人驾驶运营,行成较为固化的行业格局。”在方寅亮看来,自动驾驶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算法及硬件能力整合的完备性以及实际场景数据训练的积累。前者需要人才,后者需要资金与产业资源,同时要看到主机厂本身在该领域的布局。

不确定性或许还很多,但可以预见的是,头部效应正在集中。

麦肯锡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将是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到2030年,自动驾驶汽车总销售额将达2300亿美元,基于自动驾驶的出行服务订单金额将达2600亿美元。有分析认为,由于自动驾驶行业技术门槛偏高,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淘汰也在加剧,未来,真正能够参与市场争夺战的企业并不多。

参与竞赛的每一个选手都在狂奔。

今年6月27日,滴滴筹备了4年的自动驾驶业务开始面向公众开放试乘,测试的即为L4级自动驾驶。

7月10日,文远知行在广州获得智能网联汽车远程测试许可,正式进行开放道路的全无人驾驶路测。

9月9日,威马汽车预计于明年初上市的全新车型,将搭载威马与百度共同开发的AVP自主泊车技术,可实现特定场景下的L4级别无人驾驶。

10月28日,百度宣布,自动驾驶安全测试里程已达600万公里,载人测试超过10万人次,已经可以实现部分城市道路封闭高速、园区景区的安全运行。

11月6日,小马智行获得超过2.67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超53亿美元。而今年2月,其完成4.62亿美元融资时,估值为30亿美元左右,仅半年,估值翻倍。其在中国和美国两地自动驾驶车辆规模已超过100辆,全球测试里程超过350万公里。

11月9日,自动驾驶送货公司Nuro宣布,在C轮融资中获得了5亿美元的投资。

……

企业加速快跑,风投大举跟进。看中的是未来L4级别以上驾驶系统对商用场景成本降低、乘用车安全性提升等价值,同时,一旦可以规模化量产,也意味着利润可期。

作为行业的深度参与者,彭军认为,“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很可能是会有一定的马太效应,产生一定的分层。”在他看来,“目前自动驾驶赛道依然还处于技术积累的阶段,而未来当这个赛道更加成熟时,竞争也会让赛道变得更加健康,技术变得更加成熟,成本变得更低,从而才能让这项技术真正惠及于民。”

编辑推荐
安利捷汽车与广汽达成新能源汽车代理销售协议,进军波兰市场
安利捷汽车与广汽达成新能源汽车代理销售协议,进军波兰市场
余凯的脑门更亮,友圈更大
余凯的脑门更亮,友圈更大
这小小的单冲程内燃机,会是汽车的未来吗
这小小的单冲程内燃机,会是汽车的未来吗
关税重锤下,丰田不涨价
关税重锤下,丰田不涨价
央企十五五新能源汽车规划启动
央企十五五新能源汽车规划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