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智能工业领域,移动机器人发展非常迅速,但随着工厂场景复杂程度的日益上升,对自动化设备柔性化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不过,传统的多关节机械手位置是固定的,而会自行避障行走的自主移动机器人(Autonomous Mobile Robot – AMR)没有手,如果把这两种结合在一起,就打造出有手有脚的机器人。
12月中旬,丹麦自主移动机器人制造商Mobile Industrial Robots(MiR)召开了新产品发布和技术分享会,介绍了AMR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AMR和UR机器人联合开发的复合机器人应用场景的情况。
会上,Mir中国区销售总监张愉介绍了自家的核心技术AMR(自主移动机器人),以及自主移动机器人(AMR)和传统自动导引车(AGV)的区别,AMR凭借自主导航、高灵活性的优势,突破传统AGV对于磁条、导轨、二维码等外部基础设施的依赖,提供更高的效率,适用于更广阔的场景。
同时,他还介绍了AMR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就是AMR和协作机器人的组合,形成复合机器人,创造出一种更高效、更智能的机器人应用。
复合型机器人是一种集移动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两项功能为一身的机器人。这种复合型机器人集合了自主移动机器人、通用工业机器人等工作单元,采用视觉误差补偿等技术,满足了企业智能化数字车间对整个机械结构运动精度的苛刻要求,解决了因多个运动单元的误差累积而造成精度不达标的问题,极大地拓展了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适应性。
在工业制造业环境下,AMR行驶底盘的自主导航的能力替代了人类腿脚的行走功能,而协作机器人手臂主要是替代人类手臂的功能,两者结合,大幅延展了机器人的功能和可用场景。
配合了UR机械手臂的MiR AMR,能够完成更多元精细的动作,包括:包装码垛、质量检测、抓放、点胶、焊接、组装及实验室分析等。
早在2020年2月,MiR便与优傲机器人(Universal Robots,简称UR)携手,投资3,600万美元在丹麦共同建立协作机器人中心,强强联手开拓复合机器人市场。
在发布会现场,Mir通过对产品的演示,展现了AMR和复合机器人的应用场景。
其中,MiR250 AMR搭配UR10e机械臂组合的复合机器人,可以配置晶圆盒运输载具模块,解决了无尘车间晶圆盒的运输和上下料自动化场景下的后顾之忧。它可以将晶圆盒从机器人上转移到指定的位置,可支持从4吋到12吋的晶圆,最多可以同时转移三盒。
据现场工程师介绍,配置了后道封装测试载具模块的MiR250 AMR复合机器人,还可通过工业协作六轴机器人,直接将Input Magazine中的产品放入生产设备测试,同时可将测试完成的产品收回到Output Magazine。
现场的另一台大家伙MiR1350 AMR是迄今为止 MiR在AMR领域的创新。 它是目前Mir功能最强大的 AMR,专为搬运大体量物料而设计,拥有1350 mm x 910 mm的顶部平台,自重200kg,最大负载达到了1350kg,最大速度为1.2 m/s,内置Li-NMC电池,能够连续运行15小时。
据MiR工程师介绍,MiR1350 配备2个SICK激光扫描仪、2个3D摄像头和8个接近传感器,具备360度视场FoV,可有效规避障碍物。其在工作场所的布置也非常简单,只要让其在工作环境跑上一圈,就可以自动完成场景制图,在行驶中自行设计路线,无需磁条、轨道或二维码指引。
MiR1350是市场上首款获得 IP52 评级的 AMR,通过当前最高安全标准 ISO3691-4 ,可以适合在多种严酷环境下工作,价格高达60多万元。
现场的MiR250 Hook则是一种带挂钩的协作移动机器人,可用于完全自动挂接和传送推车,搭配MiR250 AMR就可以轻松实现载重高达 500 公斤,是目前市场上极少能够自主挂接和释放推车的AMR解决方案之一。
MiR250 Hook的部署准备工作非常简单, 只需将二维码或 AprilTag 贴在工作场所现有的推车或运输货架上,MiR250 Hook 即可识别每个推车或运输货架。
从当前的产业现状来看,复合机器人凭借“手+脚”灵活生产方式,正在逐渐成为现代工厂中的“新型劳动力”,在环节发挥出巨大功效,而市场接受度日益上升,也带来了复合机器人落地应用的广阔前景。而AMR+协作机器人是被行业较为认可的复合机器人形式,这对MiR的后续发展而言,是一大利好消息。
据MiR的案例视频显示,目前南京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已经选用这种复合机器人应用于工业4.0的培训和演示工作,相信后续会有更多智能化的应用出现在半导体、3C电子、医疗、日化品、机加工等传统制造业的零部件产线,以及仓储物流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