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的创新与发展需要推动者。
从全球来看,马斯克无疑承担了这一角色。多年来,他扮演的鲶鱼角色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开启了“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同时,也激发了销售渠道的变革。2019年初,自特斯拉在上海建厂后,销量开始一骑绝尘。
但2022年,比亚迪全年销量首次超越特斯拉,以186.8万辆成为新能源汽车全球老大,超额完成150万辆的目标,特斯拉屈尊老二,交付了131万辆,离原定150万辆的目标尚有些距离。
王传福无疑成为2022年度最值得关注的企业家之一。截至2023年1月18月,比亚迪市值7831亿元,名列中国车企市值第一、世界车企前三。
2022年,另一位值得关注的人物是朱晓彤,作为一名华人,他从特斯拉中国这一区域性负责人的身份进入了全球核心管理团队,他将用中国本土管理经验去反哺跨国车企,这在合资公司兴盛的时代是无法想象的。
梳理整个2022年,以奇瑞为首的自主品牌沿袭了专注坚毅的精神,尹同跃作为这家成立了25年车企的带头人,推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在新能源领域,他亲自带队,在新势力如潮的声势中,他说:“奇瑞不是下‘先手棋’的企业,我们下‘反手棋’。” 奇瑞在2022年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创下成立以来的最佳业绩。
余承东作为汽车行业的外来者,2022年一入场,就成为话题王,其风头似乎都超过了几位新势力创始人。但在话题之余,华为以智选车模式合作的问界自2022年3月交付开始,有4个月销量破万,最终全年实现76180辆,这对刚上市的车型来说,已是佼佼者。
谁最胜任2022中国汽车年度人物?汽车商业评论列出了8位候选人,除了王传福、尹同跃和余承东外,还有何小鹏、李想、雷军和李一男。评选的标准是他们掌舵的企业在2022年有大突破、大变革、大事件,其个人也有足够影响力、关注度。
和前7位相比,李一男是此次榜单的特殊人选。原因是2022年是极其艰难的一年,不少企业和企业家在这一年折戟沉沙,我们不应只看到舞台中央的聚光灯,也应看到挫折中的创业者。李一男或许是这一面的代表。此外,他处理危机的方式值得被记录。
2022年,对汽车业来说,是魔幻的一年,而这个行业的推动者们已成为有形无形的力量,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恒心和信心,在变幻的市场中摸索出路和方向。
比亚迪在2022年一路狂奔,得益于创始人王传福20年来的坚持和初心,坚持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坚持插混和纯电两条腿走路和快速的管理决策能力。
截至2023年1月9月,比亚迪市值7667亿元,名列中国车企市值第一、世界车企前三。
2022年,比亚迪汽车全年销量达到186.8万辆,同比增长152.5%,完成年初制定的150万辆销量目标,成为2022年车市最大赢家。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比亚迪销量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老大 。
其中,比亚迪插混车型销量达到94.6万辆,占据插混(含增程)汽车市场主导地位,带动长安、长城、广汽、吉利、奇瑞等主流车企纷纷推出插混车型。性能比燃油车更优、长续航没有纯电焦虑的插混汽车(含增程式汽车)从2021年的60多万辆飙升到2022年突破150万辆,同比增长150%。
正是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在10万-20万元价格区间A级车市的异军突起,改变了新能源车市由哑铃型转向纺锤型。
2017年,比亚迪销售汽车409689辆,同比下降17.5%。从2016年到2020年的5年中,比亚迪有4年销量在40万辆级徘徊,新能源汽车增长发力,传统燃油汽车一路下滑。
2022年4月3日,比亚迪宣布自3月起不再生产纯燃油汽车。2022年11月16日,比亚迪第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发布在比亚迪全球总部举行。比亚迪成为中国汽车的名片。
这背后是王传福20年来的坚持。他1966年2月生,安徽省无为市人,1987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主修冶金物理化学,获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获硕士学位。王传福历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程师、副主任、深圳市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于1995年2月创办深圳市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
比亚迪创立开始,就坚持“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企业发展理念。2022年8月,《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发布,比亚迪首次跻身世界500强,位列第436位。王传福本人则更早便登上国外汽车行业的年度人物榜单。
在汽车行业,朱晓彤恐怕是第一位步入跨国公司核心管理层的华人。有人称,他目前已成为马斯克(Elon Musk)之后的特斯拉2号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用中国本土管理经验去反哺国外车企的首批管理人才。
朱晓彤之前的职务是特斯拉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CEO,主要负责中国和亚洲市场的生产制造和销售业务。此次调整后,他的职责范围将扩大到北美和欧洲市场,他已成为特斯拉美国弗里蒙特和奥斯汀工厂以及德国柏林工厂的负责人,另外北美市场的销售业务也由他管理。
此外,中东和非洲的业务也在朱晓彤管辖范围内。相应这些业务线上的负责人都直接向朱晓彤汇报。大中华区以及亚洲的业务目前仍然由朱晓彤兼管,但潜在的继任者或将是特斯拉中国区总经理王昊。
朱晓彤之所以能在特斯拉这家全球造车新势力做到老二的位置,完全与他负责的中国市场这几年的出色业绩息息相关。
中国是特斯拉除美国本土之外的第二大市场。从2019年初在上海建厂开始,特斯拉在新能源细分市场一骑绝尘。
2022年,特斯拉全球共交付131万辆,其中上海超级工厂贡献了至少71万辆,占比54%,同比增长3%。虽然2022年特斯拉未能超越比亚迪,但年销量同比增长48%。退回到2019年,特斯拉当时全年销量仅为4.5万辆,仅仅3年时间,中国业务凶猛增长,这与朱晓彤不无关系。
另外,从营收上看,特斯拉2022年三季度财报显示,中国市场实现营收51.31亿美元,较同期31.13亿美元增长64.8%;前三季度中国市场实现营收135.68亿美元,较同期的90.15亿美元增长50.5%。这一数字占公司总营收比例的23.9%,仅次于美国。相比之下,2019年全年,特斯拉中国的营收仅为29.79亿美元。
2022年疫情封控期间,特斯拉上海工厂是整座城市最先复工的车企,朱晓彤自己也住进工厂。去年11月,他带领约200人的工程师和生产人员团队飞到美国,支援弗里蒙特工厂的生产,足以看出朱晓彤在生产制造上出色的管理能力。
朱晓彤出生于辽宁沈阳,2004年毕业于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信息技术学士学位,后在美国杜克大学(Duke's Fuqua School of Business)获MBA学位。加入特斯拉之前,曾是楷博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联合创始人。
在为数不多的采访中,朱晓彤称自己住在上海临港工厂附近的公租房内,两室一厅,不含家具租赁的话,月租为2000元。平常他早上6点至7点左右到公司。工厂里没有他独立的办公室,和其他员工一样,仅有独立工位。
2022年,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率领的奇瑞集团,创造了四个“历史首次”突破:首先是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创下奇瑞成立25年来最佳业绩;其次是年销量首次迈过100万辆台阶,以全年123.27万辆的成绩创造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8.2%;第三是年出口量首次达到45.13万辆,占同期中国汽车全部出口量的20%,海外用户超过240万,刷新中国品牌乘用车“出海”新纪录;第四是新能源车年销量首次超过20万辆,以全年23.28万辆,同比增长112.9%。
1962年出生的尹同跃,从1997年就开始创建奇瑞,现在已年过六旬,满头白发。
他对于技术一直有着异乎寻常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带领奇瑞在自研自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使奇瑞拥有了中国自主品牌中十分少见的工程师文化,赢得了“技术奇瑞”的美誉。
现在,奇瑞仍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持续增强“技术奇瑞”的领先优势,加速向全球科技公司转型。9月16日,奇瑞正式启动“瑶光2025”前瞻科技战略,计划在未来5年在研发层面投资超过1000亿元,加速向全球科技公司转型。
“瑶光2025”前瞻科技战略,计划研发投资1000亿元以上,培养研发人才2万人以上,建立300个瑶光实验室,重点突破芯片、三电、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四大领域的13项核心战略技术,保持多赛道领先优势。
奇瑞还跨界引入全球顶尖专业人才,建立了“首席科学家”团队,领衔打造奇瑞“技术创新工厂”。截至2022年底,奇瑞累计申报专利2.58万件,获得授权专利1.72万件,其中发明授权专利占37%,位居行业前列。
另外,奇瑞集团与海尔、华为、立讯精密、宁德时代、科大讯飞、地平线等各行业一流企业成为合作伙伴,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化解决方案、动力电池系统、生态圈合作等各领域形成“跨界联盟”,携手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升级迭代。
尹同跃认为,现在汽车行业各企业比拼的就是赛道转型的信心、决心、勇气、毅力以及速度,国内车企和各领域的供应商应该拥有“同享”思维。他指出,作为主品牌的奇瑞,将向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捷途会进一步丰富产品线,希望2023年全球销量能够达到50万辆;瞄准高收入家庭及奇瑞升级车主的星途,先做好国外市场,再影响国内,2023年预计会突破20万辆。
特斯拉终于遇到一个技术实力和忽悠能力都旗鼓相当的对手了。
这是2021年王兴评价华为苏菁的话。王兴还是急了,应该再等一等,这话放在余承东身上更科学。
与华为以智选车模式合作的问界从2022年3月开始交付,10个月中有4个月销量破万,最终全年销量76180辆,月均7600辆,对25万元起和31万元起的两款产品来说,是一个很高的起点。
除了没有用华为的自动驾驶技术和华为品牌,智选车模式的问界几乎就是华为的作品,但在开卖前,很少有人认为问界能卖到这个量级,问界更多是被讽刺和等着看笑话的对象,主要是拜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所赐。
从发布开始,问界每个重大节点必到场的余承东横扫汽车界话题王、媒体头条、热搜,还引发其他公司高管隔空对话。汽车业本来是严谨低调理工男的世界,汽车公司高管们上台讲话要么拿讲稿、要么有提词器,前面还要放一个讲台。
自从新势力闯进这个行业,画风就开始突变,等到余承东杀进来,连新势力都受不了了。
比如他称“问界M5立项的目标就是对标百万级豪车,而第二款问界M7,舒适性要超过埃尔法、埃尔法凌志版,超越所有的高端车、豪华车、MPV的舒适感。”小鹏董事长何小鹏听罢都抓狂“我想问问他下一款车怎么说?如果是在汽车百人会,老余这样讲,估计下面会有很多扔鞋子上来的;刚刚老余在上面这样讲,我也有点想扔个鞋子上来。”
“世界最强自动驾驶硬件架构,没有之一。”
“全世界最好的智能座舱,没有之一。”
“全世界最好用的智能泊车。”
“全球最舒服的座舱,超越所有的豪华SUV、MPV。”
“这是未来五年、十年内最好用的车。”
“第一年干翻特斯拉,第二年年销突破200万。”
“把奔驰、宝马、奥迪,三十几万元到五十几万元的空间,一起干掉。”
这些都是曾经刷屏的余氏语录。无论你是喜欢它还是不喜欢它,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语录刷屏和登上媒体头条的同时,也让问界这个新品牌刷满存在感,问界第一年不错的销量与余承东的广告效应不无关系。
12月,余承东在央视遇见大咖节目中解释,自己有时候说话可能看起来不太谦虚,其实是给团队提要求必须做到,给自己不留后路,背水一战。虽然说话说的很大,但都提前超额完成了。不是说自己不谦虚,而是有个目标来牵引大家。
技术实力和“吹牛”能力俱佳,是为技吹双馨。
曾经,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称,造车是一个典型的马拉松。如果将何小鹏的2022年分为短暂的上下两程,那么,在上半程的路途中,他收获更多的是鲜花与掌声,而在下半程,更多时候他是在与泥泞作伴。
2023年元旦,小鹏汽车如约交出月度成绩单:2022年12月,小鹏汽车总交付11292辆,环比增长94%。其中G9首次突破4千辆达4020辆,环比增长160%。2022年全年,小鹏汽车累计交付120757辆,位列新势力阵营第三。
短暂穿越销量低谷后,小鹏汽车又快速重回万辆俱乐部。从这一成绩单,我们可以看到小鹏汽车的韧性和定力。
在经历了前期的狂飙猛进后,小鹏汽车突然踩了急刹车。回望2022年,从顶峰滑向低谷,过去的一年之于何小鹏是艰难的一年。
2021年,小鹏汽车从众多造车新势力中脱颖而出,最终以9.8万辆的全年累计销量夺得造车新势力销量冠军。2022年上半年小鹏汽车依然能保持这一市场地位。
2022年二季度,小鹏汽车累计交付34422辆,彼时,小鹏汽车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夺得造车新势力交付冠军。2022年前6月,小鹏汽车累计交付68983辆,拿下新势力半年度销冠,这一数字也是去年同期累计交付量的2.2倍。
但进入下半年的小鹏汽车,似乎没有延续高速发展的态势。
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小鹏汽车连受“重创”。G9上市风波、销量下滑及其引发小鹏汽车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组织架构调整。
企业陷入危机后,何小鹏也在积极调整自救。
同年10月21日,何小鹏发布全员邮件,宣告进行全面组织架构调整,确立了产品、战略、技术、销售、OTA五大委员会,以及E、F、H三个车型平台。何小鹏亲自担任产品和战略委员会主任,3个平台的负责人直接向他汇报。
作为变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总裁夏珩辞去董事会的执行董事职务,继续担任公司总裁,今后会将所有工作精力聚焦于产品。
小鹏汽车对车型管理的组织结构也进行了调整。今后小鹏汽车每一个平台都将由一位大矩阵产品经理端到端负责,并且统筹负责该平台车型从设计、研发到最后服务的完整生命周期的管理决策,形成面向市场和用户的闭环,提升最终的用户体验和销量。
此外,何小鹏本人未来也将更多聚焦于小鹏汽车的战略、产品规划和研发,推动组织的变革和升级,并大幅减少个人在生态企业的直接参与度。
“我们越来越感受到,汽车企业不应该仅仅考虑顺境,更应该考虑在逆风下如何稳健成长。”在第三季度财报沟通会上,何小鹏坦承,“小鹏目前的调整面向中长期为主,并不会为了短期动作变形,接下来几个季度小鹏将着力加强成本管控,提升运营效率,精简投资项目。”
2022年开年,李想就在微博上怒怼某新新造车势力,“我实在忍不住还是要大嘴一把:那些指望找到超级救世主的创业者,那些指望能通过打开任督二脉无所不能的创业者,最后找到的普遍都是骗子,或者大概率自己也是骗子”,并以过来人的身份给对方上课:“创业的本质是:有节奏有耐心的长期成长。”
理想汽车创立的第八年,李想依旧是快人快语,怼天怼地的性格没有改变,但在他的带领下,理想汽车却有了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式成长。
从产品上来看,理想告别了一款理想ONE打天下的时代,迎来了全尺寸六座SUV理想L9、中大型六座SUV理想L8、中大型五座SUV理想L7三款新车,进一步夯实了理想在30万-50万元级市场的竞争力。
尽管其间发生了因为理想ONE升级换代停产减价两万元销售导致的车主维权风波,但并没有削弱更多消费者对理想产品的认可。
李想口中“500万以内最好的家用SUV”理想L9在首个完整月交付10123辆,成为首个单月交付量过万且售价在40万元以上的中国品牌车型。理想L8在12月也实现了首个完整月交付量过万。
理想12月交付量达到21233辆,不仅创下单月交付的新纪录,而且成为新势力中最快迈过2万辆月交付门槛的品牌。
2022年全年,理想汽车总计交付133246辆,同比增长47.2%。不过,理想汽车的年度销量目标并没有完成,即便目标曾从20万辆下调至17万辆。
截止到2022年12月31日,理想汽车累计交付量为257334辆。可以说,李想一己之力推动了增程式电动汽车的发展。对于外界“增程式是落后技术”的质疑,理想用销量给出了回应。
在公司Q2财报电话会上,李想直言增程式是SUV车型5年内最好的动力形式选择。他还表示:“增程式是电动车,加了增程器,PHEV是辆燃油车,加了块电池,这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这都搞不明白,我不相信他们能做好产品。”
李想曾对外界阐释过企业发展从0到1、从1到10两个阶段的理论。他认为,从1到10阶段,年销量要往200万-300万辆去做,年营收要超过1000亿美元。
2022年12月9日,李想发布内部信表示,理想即日起正式启动面向千亿规模年收入的全面矩阵型组织升级。具体调整是,在原有的两个横向实体部门战略部和产品部的基础上新增商业部、供应部、流程部、组织部和财经部五个横向实体部门。同时,还有七个一级流程将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全面落地。
李想为理想定下的目标是:2025年销量达到160万辆,成为中国第一的智能电动车企业。尽管差距还很大,但李想的理想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虽然产品还未问世,整个汽车圈都在关注着雷军的风吹草动。
2021年3月,52岁的小米集团CEO雷军宣布跨界造车,表示这是人生中最后一个重大项目,愿意压上人生全部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
在那之后,雷军仿佛刻意低调了起来,实力却并不允许。野蛮的华为为汽车圈所带来的震动,小米在科技领域的成功,雷军的个人光环……种种因素都令雷军牵动着汽车圈的一举一动。
友商、媒体从各种周边信息拼凑着小米造车的进程。在路人的街拍照中,透露出雷军正在走访汽车市场;从小米的招聘信息中,了解小米汽车要发力自动驾驶;从工商注册信息中,确定小米正在寻找合作伙伴,卸任董事长是为了全力造车;从财报中推测,小米利润下滑是造车太烧钱了……
各种传闻之中,2022年8月11日,雷军在小米年度演讲中,首次对外公开了自动驾驶技术路面测试实拍视频,并宣称“2024年小米将进入自动驾驶第一阵营”。
他表示,小米造车会以自动驾驶作为第一个突破的方向,第一期规划研发投入33亿元、专家团队规模已突破500人,并计划在2024年进入自动驾驶第一阵营。
同一场合,雷军还表达了期待远离聚光灯的态度,“过去500天里,我对汽车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始终觉得做车一定要有敬畏之心,汽车非常复杂,绝对不能着急。在未来的2年时间里,小米不准备辟谣了,也不准备介绍任何新的进展,到合适的时间再定期汇报。”
话虽如此,但面对外界对小米造车是否姗姗来迟的质疑,雷军还是没有忍住。9月8日,他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特斯拉比小米提前十多年进入电动汽车行业,有些人认为小米已经错过了进入电动汽车行业的时间窗口。对此,我不同意,比赛才刚刚开始,我认为小米还有很多机会。
雷军曾经说过:“创业,就是要做一头站在风口上的猪,风口站对了,猪也可以飞起来。”在他看来,造车就是时代的风口。
9月,雷军在央视网《云顶对话》节目中表达了相似的意思,“想成为伟大的公司,一定得跟着风走。此时此刻,风口在智能电动汽车。”在他看来,智能电动汽车成了汽车工业和消费电子的融合,所以小米造车是一个被逼出来的决定,“如果你不干,你就落伍了。”
无论主动为之,还是被迫选择,既然走上了造车的道路,就要足够认真。10月6日,雷军发布微博称,“今天读《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斯隆传。”雷军在书评中分享了斯隆如何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很快扭转通用汽车公司困局的心得。
也许是学习小有所成,多了些分享的欲望,在距离官宣造车的569天,也就是2022年10月19日,雷军再度就“造车”发声。他在社交媒体表示,“我相信,当电动汽车行业成熟时,世界前五大品牌将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换言之,我们成功的唯一途径是成为前五名之一,每年出货量超过1000万辆。竞争将是残酷的。”
野心和实力,令雷军备受关注。2023年一开年,晚点1月6日独家报道小米首款车为中型溜背式轿车,分为两个版本,价格预计26万至30万之间。不久之后,相关消息已删除。
尽管小米汽车2024年才会上市,但可以想象,新的一年,雷军仍然是汽车圈的焦点。车没到江湖,但江湖上已经到处都是他的传说了。
基于既有的社会标准来看,李一男原本无法进入这张榜单,毕竟,年度人物嘉奖的是这一年度表现优异的企业家。
他在万事俱备只欠生产资质的关键期,选择果断结束与大乘汽车的合作,并对已经下定的消费者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并归还定金。
他按照国家法规,解散员工,依据相关条款,给予补偿。和过去因工厂倒闭欠薪欠债引发员工和用户陷入窘境的企业负责人相比,李一男证明了自己是位负责任的车企创始人。
他处理危机的方式,固然有李一男的个人风格,但他也兑现了2021年12月中旬在采访中所做出的承诺:如果造车做不下去,就把各种欠款还了,员工赔偿给到位。
李一男因为过去华为、小牛以及个人经历的背景,在他进入汽车圈后,成为这个行业一位另类且富有话题性的创始人。
他并没有停止造车。
在与大乘分手后,一位与他有私交的汽车行业人士告诉汽车商业评论,李一男没有放弃造车,他正在寻找其他可能性。北京的两家自游家城市展厅尚在开业中,销售人员近期告诉汽车商业评论,他们正常上班,公司正常发放薪水,工作人员照常接待前来咨询的用户,他们并没有收到闭店通知。
在解散工厂员工时,李一男仍保留了自己直接领导的自动驾驶部门,该部门大概200-300人左右。如果继续造车属实的话,这部分人员将是李一男的核心业务团队。
关于李一男造车遇阻的起起伏伏,汽车商业评论曾在2022年12月撰写《李一男和大乘破裂的罗生门》,文内有详细报道。
同为车企创始人的李斌,在2022年NIO DAY结束后的媒体沟通会上,特意提及此事,“这是让人难过的事,创业都是九死一生,真正能出来创业的,没有几个是骗子。”
以上八位,您认为谁才是2022中国汽车年度人物?欢迎投票。如果另有人选,也欢迎文末留言。
本文由汽车商业评论原创出品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说明
违规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