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上海市向中央政府立下了3年内桑塔纳国产化率达到60%的军令状。这对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汽车来说是项艰巨的任务,因为所有零部件都必须到德国去认证,众所周知,德国人对质量的要求几近苛刻。
之后的三年,上海开启了攻坚之战,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1991年,桑塔纳国产化率已达到70%,不仅铸就了“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金字口碑,也为中国汽车日后的腾飞打下了根基,累积了经验和人才。
陶海龙就是在那时进入上汽大众的,当时的上汽大众还叫上海大众,1990年,从吉林大学毕业回到长三角的陶海龙抱着一腔热血来到上汽集团,迄今为止已经34年,用他的话说,“主要工作领域是质量”。
从上海大众质量保证部开始职业生涯,与德国人朝夕相处,让他潜移默化对汽车产生了敬畏之心,之后出任上汽集团乘用车分公司质量保证部执行总监、副总经理,品质和质量已经印入了陶海龙的DNA中。
就连被他唯一写入百度百科中的荣誉,也是2016年度上海市市长质量奖。
2024年7月18日,上汽集团宣布荣升上汽集团总裁到贾健旭不再兼任上汽大众总经理,此前不久出任华域汽车系统总经理到陶海龙接任上汽大众总经理一职。50天后,9月7日,陶海龙正式对外亮相。
在上海安亭上汽大众工厂的试车场,驾驶着全新帕萨特Pro在赛道上和竞品对比了几圈后,陶海龙开始向包括《汽车商业评论》在内的媒体自我介绍,开场白是介绍上海大众质量保证部和质保实验室。
“上汽大众质量保证部的功能可能与国内其他企业差别很大。比如试车,上汽大众有一个整车试验团队,负责所有批量投产车型的试验,对车子的评价也是由这个团队给出的。德国大众每年有多次管理层试车,我们会陪同,回答管理层提出的问题。”
这是接任上汽大众总经理以来,陶海龙第五次来到试车场,这里是属于他的舒适圈,也是他的灵感缪斯。
他亲自下场,开上汽大众的车,也开竞品,还拉着销售团队一起试,“去了解每款车型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性能表现怎么样”,因为只有了解车,才能卖好车。
途岳新锐定价时,他先去试车,一圈开下来、周身看看,确定车子很好,做到了目标人群要的价值点。
思考上汽奥迪的未来规划时,他还是先去试车,将上汽奥迪A7L、Q6,以及两辆竞品放到一起试驾,几圈开下来,陶海龙的信心足了,A7L的空间很好,造型时尚;Q6的动力性和操控也很好,没有任何问题,那问题就是如何卖车了。
陶海龙还有6年在上汽大众质保实验室工作的经历,上汽大众国产化零部件认证相当长时间内在德国进行,多年之后零部件不再去德国进行零部件认证,而是到这个实验室认证,最终,供应商能不能供货,需要这个部门签字认可。
十几年前,陶海龙就是那个签字的人。2002年,陶海龙只身一人飞到了德国狼堡中心实验室,希望德国人可以将保险杠的认可权让渡给中方,没想到德国人想都没想就拒绝了。陶海龙没有放弃,而是以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他对上汽大众这家合资企业的感情说服了对方。
参与了上汽大众最辉煌的年代,陶海龙在这里学习汽车,了解汽车。他入职6年后,1996年,桑塔纳的国产化率达到90%,车身、发动机、变速箱三大总成和前后桥总成等关键零部件相继实现国产化,直接促进了400多家高质量的零部件企业成熟落地。
“当时质保实验室的主要功能是推动零部件的国产化,当初在中国几乎找不到有能力进行相应配套的供应商。中国的零部件包括上海和浙江、江苏周边的零部件企业,包括现在大量的上市公司,都是从桑塔纳,从帕萨特开始配套的。”
上汽大众的金字品质是他们那一代人一点一滴铸就起来的,如今陶海龙再次回归,底线就是品质。
“高品质一定要维系”、‘德系品质不能丢”,“大众的品质和德系DNA要坚守”。2024年9月10日,帕萨特Pro在云南上市,采访中,品质又是他口中的高频词。和质量与品质打了半辈子交道,重掌上汽大众的陶海龙稳字当头。
“巨大的压力,我们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每天都要面对,如此困境,该如何破局,这是我们反复探索,时刻思索的问题。”陶海龙对《汽车商业评论》说。
30余年扎根上汽集团,陶海龙在上汽大众工作了18年,自主乘用车12年,上海汽车变速器4年,华域汽车1年。
前半部分,陶海龙接受德国人汽车文化的熏陶,了解汽车是怎么一回事,之后真正的来自主研发,自主造车,将德国人的这些文化和知识能够用到中国品牌身上。
“合资企业在中国有存在的必要性吗?” 这是帕萨特Pro上市发布会后,陶海龙向媒体抛出的问题,但显然,他心中有了自己肯定的答案。
陶海龙始终认为,合资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公民,为社会同样做出巨大贡献。最近两年,合资企业遭遇挑战,市场占有率节节败退,人们高喊着中国汽车站起来了,但向前追溯,是合资的存在促进了技术和工艺的创新,培养了汽车人才,是他们的开疆扩土,才帮助中国汽车站上世界舞台中央。
“中国的经济一定是开放的,在这个前提条件下面,适者生存,强者生存,我们尊重每一个竞争对手,但关键还在于我们自己。”陶海龙说,“在市场中,企业经营的核心在于遵循市场规则,进行公平竞争。关键在于企业自身必须不断提升竞争力。”
“上汽大众要自己主导开发适应中国市场的产品,以前更多的以国产化车为主,所以大家一定会忙起来,必须忙起来,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陶海龙毫不避讳压力的存在,“我会要求整个团队要如履薄冰、分秒必争地去争取市场。”
越是拥有辉煌过去的企业,在转型期越是痛苦,过去40年的合作中,上汽大众是不折不扣的传奇,新旧汽车的转换期,上汽大众有挑战,也有机会。
股东战略层面上,中外双方已经达成了高度一致。“在合资企业,以前中外双方有沟通协同性以及利益纠葛的情况,会有内耗、矛盾,现在我感到大众的员工无论是中方还是外方,都高度协同,在为合资企业争取利益,非常务实。”
燃油车市场的压力大,合资企业压力也大,但陶海龙认为,上汽大众现在处于最好的环境之中:产品有竞争力,经销商对未来有信心;团队状态和精神面貌一如既往,和他16年前离开了上汽大众时一样。更重要的是,过去的一年里,股东双方已经在各方面意见上达成了高度一致。
2024年6月27日,大众汽车集团、上汽集团、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上汽大众在上海签署多项有关上汽大众新产品项目的技术合作协议。
内容包括在中国开发三款插电混动车型以及两款纯电车型的技术合作协议,中德双方共同为合资企业“技术赋能”,开启合资合作全新篇章。预计自2026年起,并跨越2030年,合作开发的多款插电混动车型、纯电车型将陆续推向市场。
“快一点的话,到2025年第四季度就会上市,而且会非常密集的出来。”陶海龙说。
作为中德合资企业,陶海龙清醒的认识到上汽大众的优势在于可以取德国大众、上汽集团双方之所长,并发展自己的独特优势。
“我个人认为,德国汽车有它强项的地方,100年的历史的机械部分,但中国在数字化、智能化、电子电控是非常先进的。以前我们讲到电子电控都是外国人的特长,这些现在是中国更强,我们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陶海龙说,双方非常强大的父母结合在一起来生出一个比单方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出来。
上汽大众的Pro三部曲就是按照这个思路,率先上市的途观L Pro,打出了“最聪明的油车”的标签;第二部曲帕萨特 Pro,在智能化中又加了舒适豪华;第三部曲途昂Pro则会继续做加法。
2024年,是上汽大众成立40周年, 40年来,上汽大众建立了强大的体系能力,出色的本土化研发,完善的供应链,严谨的生产制造,遍布全国的经销商网络,含金量颇高的品牌价值,这些,都是陶海龙手中的牌。
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卷之地,但上汽大众仍在牌桌,仍然强大,“一个是基盘大,一是体系在,一是品牌在,所以要用好这样的机会来继续玩下去。”
陶海龙说,上汽大众给自己留了一手比较好的牌,他有压力和有责任把这手牌打好,“管理层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打牌的时候不能出错牌,特别是在现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不能自乱阵脚。上汽大众绝不做急功近利的事情,因为完全没有必要。”
这是大厂的骄傲,更是大厂才有的底气。“坚持大众良好的产品本质,保持上汽大众在市场上好的形象;整个体系特别是经销商体系要支撑好,坚持正规军的打法、体系性的打法,这是我的认知。”
十多年前飞去狼堡的陶海龙,并没有打感情牌,看着上汽大众长大的他对这个品牌是有感情的,因为热爱,所以要保护。
“品牌是我们的生命,也是我们和其它企业进行差异化竞争的法宝,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它。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何等艰难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任何决策都不能伤害品牌。”
要呵护品牌、要关注大众的标准以及质量,这是陶海龙在上汽大众18年的工作经历中,最为深刻的体会和实践经验,如今他把这些带回了上汽大众。
在一众唱衰合资的声音里,上汽大众的员工们越来越忙。2023年2月,贾健旭出任上任上汽大众总经理之后,就拿出了拼命三郎的架势,吹响了反攻的号角。如今,陶海龙到任后,上汽大众的人更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