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最后一天,一笔在自动驾驶领域史上最大的单笔投资被敲定。
日本软银(SoftBank)通过旗下愿景基金(Vision Fund)向通用汽车自动驾驶公司Cruise Automation分两轮投资22.5亿美元。投资完成后,软银愿景基金将持有GM Cruise 19.6%的股份。
这笔投资对于通用汽车乃至整个汽车业来说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Cruise Automation原本是一家诞生在旧金山的初创公司,成立于2013年。2016年3月,通用汽车以10亿美元将其收归旗下。
到现在为止短短两年时间,通用汽车不仅通过这家初创公司在自动驾驶技术上取得了快速突破,Cruise也成为通用汽车在转型投资中培养起来的一头独角兽,估值达到了115亿美元。
最近三年来,汽车业日益被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打破原有的边界,科技公司与汽车公司之间的交锋和竞争开始变得频繁、激烈。
传统汽车巨头们如何在互联网野蛮人的冲击下继续稳固自己的市场,以及保持更具前瞻性的前进动力?
以当下汽车业仍然可观的利润去投资未来,无疑是一种最符合商业逻辑的做法。
目前,除了通用汽车外,福特、戴姆勒、宝马、大众、丰田、PSA、雷诺-日产-三菱、本田、现代、沃尔沃等传统跨国汽车业巨头们也纷纷成立了创投基金,或者以集团层面出资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明星初创公司、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新商业项目以及上下游产业资源,来抵御那些可能随时诞生的颠覆者带来的冲击。
根据美国TechCrunch统计,汽车制造商所进行的风险投资与种子轮投资次数从2016年开始加速增长,2017年的投资次数是2015年的6倍以上。
而这还是被公开披露过的交易,真实发生的交易次数应该更多。投资领域涉及汽车交易平台、电动汽车充电桩、汽车共享平台、自动驾驶等。
其中,2017年涉及到资金规模达1亿美元的投资达到8次以上,2016年这个数字仅为3次。而大型投资中,又以汽车共享平台和自动驾驶领域最为集中。
现在,通用汽车的这一成功案例无疑给同样在转型中的其他车企带来了信心。而坐拥强大的资本实力,一幅来自于传统巨头们所构建的汽车业未来新图景也展现在我们面前。
电动之争
美国时间2018年6月24日,来自大众集团的I.D.R纯电动跑车以7分57秒148的成绩在2018Pikes Park派克峰国际爬山赛上夺魁。
这个成绩不仅成功逆袭燃油车,打破了在2013年由标致车队WRC车手勒布驾驶标致208T16创下的8分13秒878赛事纪录;同时,它也将此在赛事中曾创下纪录的两辆电动车Tesla Model S(2016年,11分48秒264)和Faraday Future F91(2017年,11分25秒083)的成绩远远甩在身后。
这可以被看做是传统汽车巨头在电动车领域崛起的一个信号。
此前,作为豪华电动车领跑者的特斯拉,其Model 3车型在美国已经成功在细分市场击败了宝马3系和奔驰C级;Model S也在欧洲挑落了宝马7系和奔驰S级,但现在人们开始对未来重新评估。
伦敦咨询公司PA Consulting最新的研究报告表示,他们在对产能、财务、技术、生态系统和合作伙伴(包括充电技术和第三方服务)、公司文化(包括公司领导层)等因素做出衡量以后,对数家车企做出2019年和2021年的评分。
虽然特斯拉2019年仍是电动汽车界的NO.1,但是在各大传统车企的电动车产品涌向市场之后,2021年其将被戴姆勒、宝马、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大众、丰田超过,滑落至第七位。
虽然这一预测还有待时间来证明,但这也说明了传统汽车巨头在电动车领域掀起的新一波大投入、大规划正被人们看在眼里(见表1)。
除了量产时间表与产品规划目标,传统汽车巨头们在与电动车相关的电池等核心零部件的投资布局也在持续深入。
从投资路径上看,除了企业自身对于电动车和电池技术的持续投入和研发,它们普遍采取的手段还有:控制上游原材料、投资新一代电池技术的创新公司以及缔结战略联盟。
在争夺电动车动力电池原材料的道路上,锂、钴是两种重要的被投资稀缺资源。
2018年2月,丰田以约2.24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澳大利亚锂矿商Orocobre15%的股份,计划让该公司的产能从每年的1.27万吨提高至4.2万吨。同时丰田还计划与Orocobre在日本福岛开设一家年产1万吨的氢氧化锂工厂。
宝马、大众在布局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也向新能源产业链上游的钴资源延伸。
2017年12月,大众邀请多家钴原料生产商到沃尔夫斯堡总部展开会谈,希望通过长期采购协议来保证未来的原材料供应。
而从宝马最新与中国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签订的价值40亿欧元采购订单中,宝马集团负责采购和供应商网络的董事杜兹曼(Markus Duesmann)表示,将由宝马负责采购动力电池所需原材料。
而他此前曾表示,宝马的目标是获得连接至矿山的供应链,并持续10年。
在原材料之外,传统汽车巨头们的另一个投资方向是新一代的电池技术,其中固态电池技术备受青睐。
在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和获得上,投资创新公司和缔结联盟是最主要的形式。
首先,从创业公司来看,在汽车业金元政策的扶持下,4家公司最近正脱颖而出,分别是Solid Power、Sakti3、SolidEnergy Systems和Ionic Materials。
Solid Power是科罗拉多州的一家初创公司,成立于2002年。它针对传统全固态电池中物体电解质和LiCoO2之间界面电阻高,接触不良的缺陷,使用ALD(原子层沉淀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
2017年12月,宝马宣布与Solid Power在固态电池方面合作,它们的目标是将电池电量实现传统锂电池的2~3倍。
Sakti3和Solid Energy Systems两家新型锂电池的初创公司分别在2015年和2016年获得了来自通用汽车的投资。
Sakti3作为密歇根大学分拆出来的电池研发项目,掌握多项电池专利技术。2015年,它被英国戴森收购。也正式凭借着对Sakti3的信心,一直从事吸尘器业务的戴森也在2017年9月宣布了它们的电动车计划。
Solid Energy Systems是2012年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能源实验室脱胎出来的一家材料科技公司,技术上已经实现450Wh/kg的能量密度,大约是现在动力电池电芯能量密度的两倍。它们在最近又获得了来自中国上汽集团的投资。
Ionic Materials则是最新脱颖而出的创新公司,它在今年不仅拿下了来自于现代汽车的投资,也成为雷诺-日产-三菱成立风投基金后投下的首个项目。
其次,在固态电池的研发中,巨头间的战略联盟是另一种投资形式。
2018年6月,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宣布,该国部分企业及学术机构将在未来5年内联合研发下一代电动车全固态锂电池,力争早日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