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东墙补西墙,你挖我,我挖你,强强有洞。” 在3月26日海纳川举办的全球人才合作与发展峰会上,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朱明荣这样评价当前的中国汽车行业人才现状。
目前全球汽车行业进入增长的拐点期和新旧动能的转换期,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行业淘汰赛不断加剧,最直接的体现,除了汽车销量的整体下滑,还有汽车行业人才的缺失。
根据权威机构的研究结果,过去五年汽车零部件行业人才的供需不断上升,人才需求的数量扩大至1100余万人,人才供应量扩大到1000万人,缺口70万,特别是销售精英、技术领军人才、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未来五年随着发展中国家汽车市场需求释放,零部件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仍将持续增加。
从管理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下、人力资源风险管控问题突出,面临着全方位的、多层次的人力资源风险管控问题;从组织变革来看,面对经济不确定性,众多企业高调调整组织结构、追逐人才与团队的转型,赋能组织、激活个体成为变革重要方向,全球汽车市场转型变革风起云涌,中国汽车产业也已进入大变革时代,结构调整加剧。
在这样严峻的局势下,北汽集团顺应大势,实行全面新能源化与智能网联化双轮驱动,全面落实引领2025战略与海豚+战略,为支撑北京汽车向国际化迈进的战略实现,北汽集团确立以集聚改革创新智力资源为使命、构建宏大人才体系的人才工作目标,全力打造创新型智力资源人才管理体系。
作为一家国际化、综合性的汽车零部件集团,海纳川通过自主创新、国际并购和全球合作,2018年收入突破了588亿元。
一方面首先服务于北汽集团内部,随着北汽的发展,海纳川也随之水涨船高,另一方面,海纳川拥有非常多的海外合作伙伴,因此全球知名的OEM,都有海纳川的业务提供配套方案,整车企业达到40余家。
从全球布局上来看,海纳川已经拥有欧洲、北美、亚洲以及中国上海和山东的研发中心,同时欧洲、北美、亚洲、韩国都有生产基地。在业务体量最大的中国,已经拥有十大生产基地或者产业园,随着整车企业、和北汽集团在全国的布局而逐步形成。
从产业体系的维度来看,海纳川产品覆盖了汽车的内外饰、电子、底盘、动力、车身等五大体系,为整车提供集成化的模块化的合作。而随着新能源以及智能网联发展,海纳川也开始布局新能源特别是在轻量化方面。
本次峰会,海纳川公司分享了未来人力资源转型发展的“海纳川”方案,通过团队国际化提升、培养精细化提升、服务纵深化提升、激励动能化提升以及合作紧密化提升这五大路径,以开拓更加广阔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推动人才融合创新发展。
海纳川总裁陈宝介绍了在全球化发展征程中,携手伙伴,共赢、成长、转型、变革的海纳川,向全球产业链伙伴发出倡议,共同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合作的开放升级、资源的深度共享、业务的高效协同,共同构建人才工作交流新平台,共同打造创新合作新生态,共同迈向资源共享、高效协同、携手共赢的新征程。
目前,随着全球合作伙伴“朋友圈”的不断扩大,加之英纳法、Trimet等新国际并购的实施,海纳川的人才队伍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人才工作呈现出新特点。培育了一支横跨欧、亚、美洲,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秀的人才队伍,员工总人数也由成立之初的2000人发展到近3万人。以“千人计划”为首的高层次人才对技术研发、高端制造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陈宝表示,随着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和全球业务拓展需求,海纳川将从文化、战略、组织与人才四个层面,强化顶层设计,围绕体系优化和能力提升,在人才的“选、育、用、留”上下足功夫,以创新赋能,助推转型成功和实现高质量发展。
“合作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主题,顺势而为,搭建合作平台,建立共赢机制,实现共同进步,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北汽集团副总经理、海纳川公司董事长蔡速平在论坛上介绍了北汽集团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双轮驱动”战略发展方向,以及海纳川聚焦“四大转型”的系列部署。
蔡速平认为,汽车行业领域人才发展呈现出“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年轻化”的趋势,海纳川要发挥优势、聚合资源,为客户和广大合作伙伴打造全面共享、创新型、开放式、有效果和有价值的平台,实现价值链企业深度交流、共创共赢。
随着汽车四化浪潮不可阻挡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已经由过去的企业自身技术和产品能力的竞争,逐步转变为整合运用资源能力的竞争,合作共享已成为发展的新模式。
海纳川的积极转型助推行业人才交流合作机制的升级完善,势必将会在大浪淘沙的新局势之下继续乘风破浪,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