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两辆新车中,就有一辆车至少配备了一件博泽产品。
作为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第四大家族企业,博泽是全球汽车业在车门、座椅、电机和驱动系统及电子业务领域的重要供应商之一。
但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以及汽车行业整体面向未来新四化的转型,博泽也面临着如何适应未来市场的压力。
2018年,博泽营业收入为63亿欧元,与2017年基本持平,但受到成本上涨、新产品投放以及关税等方面影响,其经营利润未能达成目标。
其中,公司车门系统业务收入为32亿欧元(+0.5%),占集团总营业额的一半以上;座椅系统业务收入约20亿欧元(-3%);电机和驱动系统业务营业额超过10亿欧元(+2.7%)。
不为明天做准备的人永远不会有未来。
因此,在2018年12月11日在德国班贝格举办的股东和顾问委员会大会上,博泽首席执行官兆海默(Kurt Sauernheimer)表示,公司正紧随汽车行业趋势,逐步开展战略性调整,不断拓展三大业务部门的既有产品组合。同时,博泽还启动了15亿欧元的投资计划,以用于2019至2021年间的各项投资。
除此之外,中国也将是博泽未来更为关注的重点。
2018年,中国车市28年来首次出现下滑,但博泽在中国的业务收入依然增加了5%。
“相比德国的消费者,中国消费者对于新的解决方案更喜欢一些具有定制化的选择以及一些个性化的体验。”兆海默说,“在这方面,中国的速度要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市场都快,这也是我们非常看重中国市场的原因。”
因此,在2019上海车展上,我们也看到了博泽针对未来技术和中国市场的系列展品。
例如,在致力于满足终端消费者在未来出行方式上,特别是自动驾驶模式下的使用需求。
博泽展出的电动侧门驱动系统使车门的自动开闭成为可能。它兼具识别障碍物功能,在碰撞发生前,可使车门暂停,为驾乘者提供更出色的安全保障。
在车辆进入方面,博泽座椅侧垫在车门打开后同步下沉,座椅向车门方向转动45度,为驾乘者带来全新便捷的车辆进入体验。
此外,博泽智能车辆内饰系统有效实现车内空间的最大灵活度,满足终端用户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需求。所有调节均可通过APP来实现远程控制。
博泽驱动系统同样紧跟汽车电动化大潮的发展步伐。
上海车展上其展示的另一大技术亮点是采用标准化组件打造的博泽模块化电机和电子套件。
该套件可充分满足从12伏到810伏各类电气系统架构的电压要求,包括具有更高工作电压需求的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产品的具体应用包括电气化辅助系统,如空调压缩机。该电气系统仅在需要时工作,给终端用户带来更优经济效益。
此外,博泽还潜心为中国市场客户提供具有高附加值的解决方案。
如其展示的14向调节电动座椅骨架,不仅诠释了博泽在本地化研发与应用方面的重要战略举措;该产品方案还可以在只需微调的基础上,就可以应用于不同整车制造商的多种汽车平台。
关于中国和中国市场的未来,博泽还有哪些想法和新的期待?
博泽首席执行官兆海默、博泽中国区总裁项洁女士以及博泽中国区研发部副总裁Andreas Göckede在上海车展期间给出了很多答案。
Q:博泽和许多中国企业都有合作,有哪些针对中国的设计?中国消费者有哪些独有的癖好吗?
兆海默:相比德国的消费者,中国消费者对于新的解决方案更开放,更喜欢一些具有定制化的选择以及一些个性化的体验。在这方面,中国的速度要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市场都快,这也是我们非常看重中国市场的原因,中国消费者对于车辆内饰有较高的需求,我们很多产品都是针对中国消费者对于舒适上的需求而设计的。
Q:博泽2018年在中国市场取得了5%的增长,这5%的增长在哪里?
项洁:2018年大家都有一些共同的感触,车市经历了有史以来首次下降,兆海默先生说他第一次看到整体中国汽车市场有下滑的趋势。即使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博泽中国还是能够保持逾5%的增长,这个增长来自我们一直以来非常稳健的整个客户群的布局。
首先博泽服务的国际高端整车品牌客户在去年取得了非常稳健的增长,所以博泽整体来看还是有一个比较好的增长。
此外,我们去年也继续在中国进行了客户的多元化布局。比如和一些产量比较大的自主品牌进行了合作。所以总体来说博泽在去年的成绩,在这样一个大的趋势下,还是取得了不错的发展。
Q:针对智能网联等新趋势,博泽为中国市场做了哪些布局?
项洁:对于未来的趋势,虽然我们不是做软件的,但是博泽是一个机电一体化的专家,所以这方面的能力在未来会带给博泽更多的机会,因为客户未来会更多地关注个性化,特别是舒适性方面的需求,在这方面我们正在积极开拓一些新的产品,比如说个性化的车辆进入,免接触进入,包括座椅的迎宾模式,这些都是一些个性化的设计。还有博泽智能座舱的设想——随着自动驾驶年代的到来,汽车将变成一个第三空间。刚才在展台上看到的会议模式、休息模式等很多场景都是博泽作为市场领导者对未来出行的畅想,博泽将在这方面通过软硬件结合的能力给市场带来更多优秀产品,同时这也是博泽未来的增长点。
兆海默:我们提供的方案不只是适用于自动驾驶,也同样支持传统内燃机汽车。我们除了为传统内燃机汽车增加一些新的模式,也在努力为自动驾驶增加更多元化的方案,比如自动开闭的车门。这些都给了博泽更多的产品拓展机会。
Q:博泽计划在未来3年投入中国市场超过3亿欧元,用于新产品的研发和技术设备的升级,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两个部分的分配比例大致是多少?
兆海默:我现在只能说,预计三分之一的资金是用于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剩下的是用于扩展我们现有的生产力。博泽目前的重点是要推出针对中国市场的座椅骨架,因为我们在这方面有强劲的增长。另外也会在电气化和轻量化车门技术方面有新的投资。我们还有一些预算是投资在我们的创新实验室,我们会在创新方面继续努力。
Q:博泽去年开始和一些自主品牌有比较深度的合作,我们也都知道自主品牌会非常注重成本控制这一块。博泽之前的主要合作伙伴还是比较偏高端的,针对自主品牌,博泽该如何把成本控制得更好?第二个问题,之前有介绍博泽对政策非常敏感,现在上海在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的概念,我们会不会有一个长三角一体化的布局?
兆海默:我来回答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交给项女士来回答。其实成本控制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中国自主品牌关注的问题。这应该是个全球制造业都关注的问题。我相信我们的产品必须要有竞争力,我认为中国自主品牌是很注重高性价比的。我们可以提供的不仅仅是价格方面的优势,而是技术上的升级。中国自主品牌非常关注和愿意为技术升级买单,因为这也可以为他们节省不少产品上市的时间。因为我们已经帮他们完成了大部分前期的技术研发和实验,包括各种座椅和门窗的实验,这样他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于市场营销方面的工作。这个是博泽解决方案的优势之一。
项洁:稍微补充一下。我觉得非常令人可喜的现象是虽然本土企业对成本比较敏感,但是他们也越来越多地关注质量和技术。这对博泽这样的德国企业来说,有了更多合作的可能,因为我们在早期给他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从技术咨询的角度给他们做成本优化的方案。
当然我们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就是本土化,包括您看到的可调节的座椅全部是本土团队做的,包括反应速度也很快,还有专门负责的团队,我们靠近客户的基地,这样就可以就近服务,我觉得这是一些软性的实力。所以我们不仅提供成本上的优化,而且能给他们提供更好更快的服务,我觉得这是我们作为一个非常注重品牌的企业会关注的领域,也是自主品牌客户非常关注的一个服务要求。我们贴近客户需求进行生产规划,太仓工厂是我们长三角、乃至亚洲最大的生产基地。核心部件会采用集中生产,而一些个性化的模块就会贴近客户进行生产。
Q:展台上有很多关于电动车包括电动化的产品以及未来偏向于个性化的产品,自动驾驶等等一系列的前瞻性产品。我想了解一下目前在现有业务中这些产品大概占到博泽的什么水平?对这些业务将来的预期是什么样的?对整个公司营收的结构有没有新的预期?或者大概的时间点是什么样子的?
兆海默:现在很难告知准确的一个比例数字,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未来电动车的趋势是一个大趋势。的确,未来博泽要花很多的精力和资源为未来开发一些产品,包括车辆进入方案,以及空调压缩机等产品,都是我们对未来的一个设想,也是我们特别为中国市场布局的一些创新的产品和服务。
Q:去年在车市整体下滑的情况下,造车新势力的OEM厂商出现了一个市场过热的情况,对这些客户博泽希望如何把握他们的需求以及如何平衡投资以及未来长期的回报?
项洁:正好我们今天一早就去访问了一家造车新势力的厂商,我觉得对于博泽这样一个传统国际品牌的德国企业,去了解一下这些新玩家的想法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学习这种互联网思维和新的观念,这些观念可能会颠覆很多汽车行业。产量方面确实是一方面的顾虑。去年我们非常成功地和一家造车新势力达成了合作,当然我们的战略是帮助新客户在获得高质量产品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因此我们更多的是提供平台化和模块化的设计,从而把控风险。
我觉得对我们来说更大的意义在于学习他们的速度,以及如何更快地关注客户的体验。因为传统汽车行业可能几年才发布一个新产品,新势力可能一年之内就要出一个产品。所以我觉得跟他们的合作对博泽的意义很大,目前我们关注的并不仅仅局限于收益,而是从观念上学习如何提升反应速度,如何做到更多地面向消费者,因为我们现在可能更多的是B2B,所以未来不是看数量,而是看流量的问题。我们更关注产品要给消费者带来怎样的体验,这种新的体验对我们的硬件意味着什么,以及未来的趋势会是怎样?这些是我们更关心的领域,而不是短期的利润。现在都是大浪淘沙,未来有很多玩家的加入和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我们也会更多地关注造车新势力。
兆海默:对,这样才会更有意思,我们的主营业务仍会继续,并且会继续和现有的客户合作,他们还是我们的主力。然而我们也有一些新的客户,他们反应更快也比较开放。我们就像一个架在新旧客户之间的桥梁,让他们有更好的互动,互相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