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总怎么不上去说两句?”
“我不能老说!”
这是2021年11月19日广州车展零跑汽车新闻发布会9时40分结束时,一位车主与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朱江明的对话。
在20分钟的发布时间,零跑汽车总裁吴保军、副总裁巫存正式发布LEAP POWER“升维”智能动力技术,展现零跑2.0时代技术战略的最新产物,并宣布零跑C11四驱性能版正式发布。
随着智能动力技术的发布,零跑宣告智能汽车完全体定义,涵盖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动力的全新智能终端。
零跑汽车2015年成立,大股东是全球安防巨头大华股份的创始人之一朱江明,研发主要是以朱江明为核心和灵魂人物进行拓展。
经过这6年的发展,零跑汽车在核心技术上、核心竞争力上逐渐做到自己把控。
从2018年开始,零跑依靠母公司大华自研芯片,从摄像头到芯片到算法,其中摄像头领域排到全球第二。
以此发展,零跑汽车所有电器、大灯都是自己研发;以此为基础,零跑汽车背后的算法全部是中国本土人进行开发,把所有电器的底层技术、算法打通,降低成本,快速OTA。
2020年疫情暴发后随着主管营销的职业经理人离职,自称理工男、技术派的朱江明亲自抓营销工作,主动走到媒体的视线和聚光灯下,发起一场场进攻。
以T03热卖、C11大卖为标志,零跑汽车迎来大转折。
今年,零跑汽车更加强化了智能电动车的投入,在自动驾驶信息获取,利用摄像头和雷达获取信息,具有先天的优势。
产品有竞争力,自然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今年,零跑汽车第一次融到了43亿元,第二次目标是45亿,现在实际超过这个数字,今年融了约103亿元,资金支持加速了企业的发展。
零跑汽车今年的目标是快速奔跑。
明年,将面临的更大挑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挤进这个赛道,包括传统车在内,都会全力冲击这个赛道。
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像零跑汽车这样具备把控掌握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的造车新势力,比过去,比一般的车企能更加快速应对,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和客户要求。
2021年,互联网巨头百度和科技企业小米纷纷涌入造车赛道,造车新势力发力自动驾驶,加码智能化,“超越特斯拉”成为不少造车新势力的目标。
更有意思的是,此前不被看好、一直低调的零跑汽车销量数据芝麻开花节节高,同时也完成了超百亿的融资,异军突起,大有后来居上势。这里面是什么秘籍?
在广州车展上,在零跑科技市场部总经理周颖的主持下, 朱江明以零跑科技创始人、董事长、CEO的身份,与零跑科技副总裁巫存一起接受媒体专访,回答了热点问题。
以下为摘录。
汽车商业评论:在造车新势力里面,零跑可以说是一个现象级的品牌,零跑是怎么突围的,有哪些优点,哪些需要强化的短板?
朱江明:我们从开始就稳扎稳打,前面几年是作技术,练基本功,把基础打好,而不是赶快造车出来,销量弄上去,更多是基础打得很扎实。
确定全域自研路线后,我们绝大部分时间、精力都在研发方面,所有底层技术作了一遍,无数工作我们全部自己做完了,所以到今天,我们推出产品的速度,产品的优势性能都会不断放大,不断提升。
跟头部企业相比,我们未来的速度会加快。当然,基于产品优势基础上,我们未来也会更多在市场宣传力度上,产能扩充上作更多的工作,希望能够向头部企业看齐。
Q:据罗兰贝格最新报告显示,他们认为中国2024年应该就能达到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0%的目标,您的判断是怎么样?
朱江明:我觉得新能源汽车渗透速度会比他们预测的更快一些,2025年应该是个里程碑,乘用车方面,渗透率可以达到40%,或者更好一点,大概是800(万辆)到1000万辆的水平。现在每个月是40万辆,如果明年不增长(很快的话),全年达到500万辆,之后每年增加100万辆(2025年)就可以达到800万辆。
Q:芯片外供的话题,我们已经拥有比较成熟的智能电动汽车解决方案,会不会提出我可以帮你造车,帮你提供解决方案,考虑输出?
朱江明:新能源市场爆发式增长,我们资源有限,现阶段会自用为主。未来我们也会看,如果有一些企业有意愿和我们做平台化合作,非常乐意,而且确实造车速度会非常快。
在燃油车时代,很多传统大厂的平台化架构对外输出是很有优势的。但现在,所谓的平台化,很多核心零部件,都是外采的,不是他自己的,无非是集成,这种对外输出的价值没有我们对外输出意义来得大。
Q:您刚才提到的智能电驱自研,到底哪些部分是我们自研的?
巫存:我们的全域自研是软硬件一体化的全域自研,电路板,结构,软件,操作系统,都是我们自己开发的。当然,不排除一些个别行业普遍的操作系统,我们也会应用,但更深入的底层开发、应用都是我们自己做的。
Q:全域自研其实是闭环的生态,未来怎么保证整个生态依然是长板的状态?
巫存:通过全域自研掌握核心技术之后,就可以不断迭代升级,技术积累,实现可靠性成本的持续强化。我们现阶段是立足自己,如果说以后有人合作了之后,我们会把规模扩大,就会像滚雪球一样,一开始很小,但当雪球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是很强大的势能,反哺全域自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