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MotorTrend 作者:Mike Floyd
美国人迈克尔·邓恩(Michael Dunne)是ZoZo Go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该公司位于圣地亚哥,为汽车制造商和其他行业提供亚洲市场咨询。他也是Driving with Dunne工业播客的主持人。邓恩在过去的30年里专注研究亚洲市场,是一位资深的中国专家。
邓恩可以准确地指出中国汽车业的电动汽车革命是在哪一刻开始,他认为这要归功于美国汽车制造商特斯拉。并且不仅仅是中国,它也是刺激了美国电动汽车觉醒的公司。
邓恩说:“自从特斯拉在2020年1月进入中国以来,我们看到了市场对电动汽车需求的爆炸性增长。”
“第一次,这里出现了一个真正符合所有需求条件的产品。它是以高科技为主导的独一无二的车辆,令人向往。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和其他一些大城市的有钱人,以及对科技、车辆领域有所关注的人们都想要购买。”
据邓恩所说,在当时出现了一种“特斯拉效应”。中国国内汽车制造商们迅速开始关注电动汽车,如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这些公司已经成为主要的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它们拥有与特斯拉类似的技术和独特的设计,并且成本更低。当特斯拉开始吸引无数聚光灯的时候,这些本国车企的销量和股票价格也随即飙升。
至于特斯拉,最初的大范围炒作营销当然很重要,但它能够在中国占据电动汽车主导地位也有其他的原因。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成功落地,得益于上海政府的大力援助。
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在2021年底宣布,将从2022年1月1日开始,允许外资在中国的乘用车生产中拥有全部所有权。在这一公告宣布之前,特斯拉是是唯一一家没有与中国同行合作也获准在中国制造和销售汽车的外国车企。
此外,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2020年,特斯拉还获得了所有新能源车企中最高的车辆补贴。
但是,此类补贴和激励措施的大部分是保留给中国国内汽车制造商和更广泛的运输部门的,到目前为止预估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这也是一个通常被称为“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一部分。在这项计划中,中国政府积极与国内产业合作,以获得未来技术的主导地位——从建设智能道路到新一代汽车,从基础设施布局到5G交通。
正是这些补助措施,加上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中国国内车企的高管们对未来发展也十分乐观。小鹏汽车被认为是特斯拉在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其创始人何小鹏表示,考虑到目前的销售业绩,他相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可能占到中国国内市场的35%。
邓恩认为,如果今天的趋势保持不变,在短短15至20年内,中国市场销售的新车里,新能源渗透率可能高达75%。
虽然特斯拉身处最得天独厚的位置,可以在这个有强大需求的市场大获成功,但国外的其他汽车制造商则陷入了困境,正在争相追赶。
大众汽车历来是在中国表现最强劲的全球品牌之一,最近推出了大众ID4电动汽车,迄今为止却反应平平。许多业内人士还认为,通用汽车最近宣布将大幅加快其电气化计划,是意识到它需要确保自己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中国市场占通用汽车总销量的40%之多。
火热的电动汽车市场正督促着国内外汽车制造商对中国消费者在短期内的需求做出快速响应,但另一方面,完全自主车辆(以及运行这些车辆所需的人工智能算法和软件)的开发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新生的领域,中国本土的公司都在迎头赶上。
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无疑是巨大的。根据麦肯锡最近发布的一项研究《赢得比赛:中国汽车市场的转变》显示,自动驾驶汽车在2040年可能占新车销售的40%,这个数字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动驾驶汽车市场。就像新能源汽车一样,中国人加入赛道,就是为了赢。
邓恩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希望看到积极的成果,他们将在监管方面铺平道路,加速成功。”因此,中国车企和自动驾驶研发公司已经获得了许可证,可以测试自主驾驶汽车,在其中几个城市甚至已经有限地将其商业化。
“我认为中国将在自动驾驶汽车的竞赛中领先,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有更高端的技术,而是因为他们在商业化方面更加高效。”
小鹏汽车的目标甚至更高——天空。在最近的公司技术日上,何小鹏宣布了子公司小鹏汇天(HT Aero)的第六代飞行汽车,由于有飞行控制算法的帮助,这种汽车可以在地面或空中自主驾驶。
他在活动上说道:“我们从不制造概念车或只是用于展示的汽车。所有的探索都是为了将它们推向大规模生产。”
尽管做出了最果敢的企业承诺,拥有政府的全力支持,邓恩认为,小鹏汽车和其他公司想要在中国取得主导地位,仍然道阻且长。更不要说突破重围在全球舞台取得成功。
不过谁的成功之路能够一帆风顺呢?2021年6月,特斯拉被迫召回其在中国销售的所有28.5万辆汽车,以修复一个软件问题。有趣的是,在美国遇到同样问题时,特斯拉对美国监管机构采取了挑衅立场,在中国却没有这样。
随着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成为主角,这个巨大的市场对于全球各行业主要参与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你想在中国玩,你要么按中国的规则玩,要么就不要玩。
无论中国如何驾驭自己的未来,在中国汽车领域发生的一切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全球汽车未来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