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比亚迪与地平线正式宣布达成定点合作,比亚迪将在其部分车型上搭载地平线高性能、大算力自动驾驶芯片征程5,打造更具竞争力的行泊一体方案,实现高等级自动驾驶功能。按照计划,搭载地平线征程5的比亚迪车型最早将于2023年中上市。比亚迪也成为首家官宣搭载地平线征程5芯片的车企。
宣布合作的前一天,地平线在北京总部举办了一场量产级智能驾驶技术体验日,展示了其在量产领域即将落地的部分技术和产品。
地平线副总裁、智能驾驶产品总经理余轶南博士介绍了地平线几款量产芯片。征程2从2019年流片出来一年时间做到量产,搭载的第一个量产车型是长安UNI-T。当时量产是面向智能座舱的多模交互应用。
征程3是2020年推出的,2021年5月在2021款理想ONE实现了量产首发。相比征程2,一方面是算力变得更大,另一方面可以接入更多的摄像头,有更多的通用计算的能力,使用的是BPU伯努利2.0的架构,使得它的效率可以进一步提高。
征程3从去年到今年已经出货几十万颗。征程5是2021年7月29日推出的第三代车规级芯片,具有128TOPS高算力,可以接16路高清摄像头,同时也可以接多路8MP 4K摄像头,基于BPU贝叶斯架构,支撑多传感器的融合、预测、规划,并且它芯片级支持功能安全以及信息安全。
后续地平线还将推出更大算力和性能的征程6,能够面向L4以上整车自动驾驶架构设计的,同时支持自动驾驶和IVI系统,车身控制系统、网关系统,是支持不同系统融合的大算力芯片。这款芯片目标为了做到符合中央计算架构需求的芯片。
余轶南说,中央计算平台是软件定义汽车下AI计算架构的终极形态,当前还是面向自动驾驶的芯片,面向座舱IVI的芯片是两颗,但是随着发展,AI的算力会在某一颗越来越集中,这颗芯片会负责自动驾驶,同时可以展示自动驾驶的结果。
截至目前,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搭载的都是爆款车型。
2020年6月实现征程2在长安UNI-T的量产,结果这款车一个月卖一万多,一直卖到现在,最近还会有改款发布。
征程3首发量产是2021年理想ONE改款车,这个改款也助力理想销售数字上了很大台阶。
“今年Q4我们的征程5也会在国内非常知名的主机厂实现首发量产。基本上我们保持的是一年左右推出一款芯片,从这颗芯片推出大概12个月左右的时间做到量产。”余轶南说。
征程5会是首款实现前装量产的国产大算力AI芯片,它有128TOPS算力,在标准的benchmark上可以跑到1200+的FPS性能。基于征程5芯片的前视感知可以做到60毫秒,同时具备非常低的功耗是30瓦。
128TOPS算力可以只用30瓦的计算功耗就能够完成,这是利用AI加速计算方面最新的创新,包括高度的软硬并行化、还有优化计算密度和能量效率。
这对电车特别重要,电车电池容量非常有限,而且随着锂、铝等等原材料的上涨,每多1000瓦时的电池容量对整车成本就是巨大的提高。电动车今天的耗电大户除了动力系统外,可能就是计算系统,这个大户如果功耗能够往下压,某种意义上可以使用户真正可用的里程提高。30瓦的计算平台和300瓦的平台让一个整车前后差50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里程差距,对今天五六百公里的电车来讲,功耗是非常大的问题。
人机共驾会是智能驾驶下一阶段必然趋势,地平线在这方面征程6将可以同时满足自动驾驶和座舱交互两方面的需求。
“最开始思考我们芯片的时候,并不是我们直接会思考到底是做一个58TOPS算力或64TOPS算力,还是128TOPS算力。我们更多看市场、技术、产品,要满足这样产品的功能,我们的算法应该怎么样做。然后通过我们对算法的理解,对最先进算法的理解,尤其对三年以后前瞻性算法的理解,回头来看我们的芯片应该设计成什么样子。”余轶南介绍地平线和其他芯片公司的不同之处。
其实不只是一家芯片公司,地平线面向行业提供面向全场景整车智能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从最底层的征程系列车规级AI芯片到AI算法、地平线天工开物的平台,参考算法和开发的工具链,包括艾迪的AI开发平台,再往上是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人机交互解决方案,以及流畅交互的共驾体验。
丰俭由人,开放共赢是地平线的商业模式,公司定位Tier-2,以开放助力生态融合的方式做创新,承诺不做量产硬件,不做软件的捆绑,不做封闭的方案。
其主力产品如Horizon Matrix®️ Mono 前视辅助驾驶方案,是经过数千万公里测试验证的量产级单目视觉感知方案,全球首个量产级 800万像素的单目前视 ADAS 方案,率先实现规模化前装量产,累计斩获多家车企十余款车型定点。
还有Horizon Matrix®️ Pilot 领航辅助驾驶方案,是国内唯一可支持大规模落地的周视感知NOA、首款采用被动散热的360视觉感知方案,加速NOA功能普及,首个基于国产芯片的行泊一体解决方案,更紧凑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结构便于整车布置。
再如Horizon Halo®️ 车载智能交互方案,是业界首个实现多模语音前融合落地的车内智能交互方案,首创语音、视线、唇动、手势融合的多模智能交互框架。截至目前斩获50余款车型合作(含预研、定点、量产),在搭载视觉感知的智能座舱市场的份额占比超过62%。
截至目前,地平线已经有20多家车企定点合作,50多款车型的前装定点,超过100万征程芯片出货量,累计超过100家的生态合作伙伴。
“我们也提供非常开放的芯片平台给软件合作伙伴,包括理想、长安、东风岚图、哪吒、头部商用车客户、头部物流小车的合作伙伴,地平线通过提供芯片、工具链和参考算法给合作伙伴,他们在我们芯片上构建自己的算法。”
地平线BPU算法负责人罗恒介绍了征程5与业界标杆特斯拉芯片的对比,他认为地平线有几大优势:
一是地平线芯片在功能安全上支持ASIL-B,整个系统可以做到ASIL-D,也就意味着不需要像特斯拉冗余的处理,特斯拉3.0是放了两块的FSD,两块做完全同样的事情,实时比较两个结果。地平线增加了对ASIL-B、ASIL-D的支持,就避免了做这样的冗余处理,相对成本是会有优势。
二是地平线是软硬结合的芯片设计理念,对现在最新的算法支持表现是非常好的,“目前征程5是业内唯一对这些最领先的算法支持最好的芯片。”
“跟Orin相比,我们现在还没有拿到芯片实测,但是我们做了估算,做了横向的评测。我们认为以FPS真实计算效率的对比下,我们会是Orin的两倍多,接近三倍的优势。考虑到功耗,我们功耗显著比它低,预期会有八倍的优势。这些数据我们也在跟客户一起看,客户也会提供他们测试的结果给我们,我们也会做校准,目前得到的反馈和我们内部的评测基本一致。”罗恒说。
科技日后半部分是实路体验了地平线的高速领航辅助驾驶系统。使用的车型是理想ONE,时近北京晚高峰,车辆在高速路上实现了NOA 高速领航辅助驾驶的各种功能,跟车巡航、Cutin/Cutout应对、自动换道、自动进出匝道、匝道内Y叉路口选择主、动超车、大货车偏移避让、大曲率弯道。
乘坐感受与特斯拉、蔚来、小鹏已有的领航辅助类似,只是在风格设定上各有不同。试乘车辆设定稍偏保守,在跟车距离、自动变道处理上不像人类老司机那样坚决高效,其他场景都完成得非常出色和娴熟。
第四季度搭载征程5量产的将会是哪款车?试乘之后更加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