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蔚来汽车在德国柏林举行了“NIO Berlin”蔚来欧洲发布会,发布了新车型并且公布了蔚来的欧洲计划,宣布以“订阅模式”进入德国、荷兰、丹麦、瑞典四国市场,提供ET7、EL7(ES7)、ET5三款车型,车辆订阅期限从1个月至60个月不等。
同时,蔚来也将自己的一整套产品、服务、补能体系同步带入欧洲,创先了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的首次。
10月17日,巴黎车展上,比亚迪携唐、汉、BYD ATTO 3(国内车型命名为元PLUS)三款电动车登陆欧洲,长城汽车携旗下魏牌摩卡PHEV(Coffee 01)、拿铁PHEV(Coffee 02),欧拉好猫、好猫GT、闪电猫等重磅新能源产品参展。
魏牌摩卡PHEV(Coffee 01)和欧拉好猫两款高价值新能源产品正式欧洲上市,其中,魏牌摩卡PHEV(Coffee 01)售价约合人民币39万-42万元。
在巴黎车展上,还出现了零跑、赛力斯、XEV等中国汽车品牌的参展身影。
如果再加上已经在欧洲销售的上汽MG、上汽大通MAXUS、领克、红旗、岚图等品牌,中国车企开启了全面进军欧洲市场的脚步。
2022年10月13日,德勤发布最新报告《从出海向全球化飞跃》,这份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车企已在全球市场取得突破性的成就,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201.5万辆,同比增长一倍,覆盖地区拓展,产品矩阵进一步丰富,价值链布局也逐步完善。
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重要因素的共同推动,中国车企已从十年前的“产品出海”,飞跃至今时今日的“价值链全球化”,开启国内市场之外的第二增长曲线。
德勤中国汽车行业主管合伙人周令坤表示,为了进一步寻求新的业务增长机会,升级品牌形象,通过全球化竞争持续提升自身优势,中国车企在目标市场、竞争策略、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布局更加大胆。 在各行各业的全球化浪潮之下,汽车行业以喜人的成绩率先迈入崭新篇章,而如何进一步从“产品出海”向“价值链全球化”飞跃,成为摆在每个主机厂面前的重要课题。
从目标市场来看,中国车企加快挺进最具价值的全球主力市场,欧洲、北美已是必争之地。在选择海外战略市场时,贸易政策与当地法律法规作为业务可行性的决定性因素,仍是75%受访企业的主要考虑因素。在竞争策略上,品牌定位将向高端突围,细分市场与电动车产品成为竞争热点。“品牌向上”是国内汽车行业近几年最重要的主题之一。面对劲敌林立的海外市场和已然开启的电动车红海竞争,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选择深耕细分市场,打造爆款产品,形成独特定位。调研中,50%的车企未来3-5年计划在海外主攻某个细分的车型或需求市场。最具先发优势的电动车赛道无疑是今后中国车企出海的重中之重,将电动车作为未来3-5年产品规划重点也成为87.5%受访车企的共识。
同时,中国车企也要探索新兴灵活的销服模式组合,挖掘本地服务创新价值。德勤管理咨询中国合伙人牟嘉文指出,尽管前景广阔、目标清晰,中国车企的全球化之路依然挑战重重。海外供应保障不足、内部基础能力欠缺、当地市场资源有限、全球化业务人才难觅、品牌优势尚未建立、产品技术“水土不服”等都是企业当前的共同痛点,制约着全球化进程。中国车企亟需厘清目标,制定适合自身的战略,充分发挥独有的优势,并逐渐补齐能力短板,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报告从四个方面结合实例提出制胜关键:
制胜关键1:从目标与定位出发,选准出海路径
受制于需求差异和能力门槛,中国车企进入欧美等主力市场的征程难以一蹴而就,更不可盲目从众。在长期目标与品牌定位指引下,车企当前需综合评估市场特征和自身资源,明确各阶段重点市场,选好拓展路径与节奏,稳扎稳打扩张全球版图。
制胜关键2:属地化运营与服务,打响品牌声量
明确了品牌定位和市场重心,车企还需要借助品牌营销,建立消费者认知,打响品牌声量;更进一步地,要在销售模式选择和用户服务创新更加因地制宜和价值导向,打造品牌在海外市场长期的美誉度。
制胜关键3:价值链海外布局,加速海外扩张
立足于“成为全球企业”的宏伟蓝图,出口产品、树立品牌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中国车企需要从内外两方面发力,推动全产业能力在海外的布局。短期内,可将重心放在构建和巩固本地合作生态,长期看,仍需推动价值链环节的海外建设。
制胜关键4:组织与数字化支撑,保障全球运营
伴随着海外市场拓展,企业业务和管理的复杂度提升,数据量与系统需求成倍增长。为提升全球竞争力,车企还需构建与业务目标相匹配的组织机制和数字化能力。
德勤建议,企业需要从自身情况出发,选好海外市场开拓路径与节奏,做精属地化的运营与服务,并构建本地合作生态和供应链体系,同时夯实组织与数字化的支撑能力,最终实现覆盖最具价值的主力市场、打造有认知度的高端品牌、引领全球产业发展浪潮和挖掘全球服务创新价值的宏伟蓝图。
周令坤认为,从目前的态势看,新能源汽车在国内的内卷必将延伸到海外市场。
首先,在产品力方面,凭借自身在续航能力、车联网功能等方面积累的领先优势,我国车企纷纷发轫将更有竞争力的电动车作为海外市场主打产品,充分把握海外电动车消费红利,强势突围。
如比亚迪主打唐EV、红旗主打纯电E-HS9等。根据德勤调研,将电动车作为切入点,也获得了87.5%受访车企在未来3-5年产品规划中的一致共识。
除了强大的产品力,中国车企亦将各类创新服务模式带出国门,为海外客户带来全生命周期端到端的一致品牌体验。如蔚来已计划在欧洲引入订阅制租赁、BaaS方案、移动服务车、上门取送车等。
与海外市场的传统巨头相比,我国车企在智能化、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新能源技术及产品力方面先发优势明显,在商业模式创新等新零售转型运营能力上亦属领军,未来在海外高端汽车市场的前景非常广阔。
在经营模式上,德勤认为,长期来看更看好直营模式的发展。直营模式有助于品牌贴近客户,从而深度理解客户需求、获取市场反馈,同时可以更直观地传达品牌理念。此外,直营模式有助于车企将国内卓越的服务体验和创新的业务流程带出国门、落到实处。当然,出于建设难度与投资回报方面的权衡,品牌在出海初期借助总代、经销等传统渠道亦是普遍打法,可以轻量化地实现快速起步和扩张,进而逐步探索适应全球业务销售模式组合。
基于观察,在欧洲市场做渠道,车企主要面临两方面的挑战:
首先,在内部资源方面,海外市场渠道的搭建对车企资金成本的要求高,尤其是重资产的直营模式,企业可能面临法规门槛高、投资回报低、渠道建设周期长等风险。
其次,在外部资源方面,车企也面临着一系列本地合作生态构建的挑战,包括传统销售与售后环节、用车新服务与新体验相关合作生态,以及属地化营销渠道的拓展、政府关系的建立与维护等。
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整车企业出海必将带动国内零部件企业一起出海。
周令坤认为,“成为全球企业”的宏伟蓝图,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出口产品、树立品牌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长期来看,为了持续深耕海外市场,中国车企必将推动全价值链环节的海外建设,而汽车零部件是汽车价值链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先发优势明显。德勤调研显示,87.5%受访车企在未来3-5年产品规划中以电动车为切入点。车企出海借电动车“弯道超车”,势必对于零部件企业出海有着强力的带动作用。
从外因来看,出于对本土产业的保护,各国的贸易政策对于汽车产业的本土化采购/生产率均提出了要求,在强调本土化供应的国际发展形势下,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加速全球化布局,以规避相关法案带来的影响。比如,为应对近期美国发布的旨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以美国为中心的本土化”的《2022削减通胀法案》,国轩高科计划在美新建电池厂商,并与美国某上市车企签订了2023~2028年的电池供应合同;宁德时代日前也明确传达“必然挺进美国市场”的野心,考虑在美建立电池工厂。这些都将为为企业完善全球化营运体系,加强对全球新能源汽车业务和政府关系的深度开拓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