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本质是机械、材料、能源、AI等十大学科的深度交融”
9月13日,赛力斯集团首席技术官周林在2025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发表演讲,他认为,破局关键在于融合创新,通过技术跨界重构产业边界,生态协同凝聚发展活力,系统创新激活全局效能。
打破跨界壁垒
在周林看来,现阶段汽车的定义已然改变,针对当前业态趋势变化的应对之策,他分享了赛力斯的实践。
“赛力斯打破电动化与智能化上下半场的割裂认知,为电动化构建了智能化的物理基础,智能化则赋予电动化灵魂。”
他举例,“我们的智能增程系统,通过地图导航、天气、数据感知融合在一起, 实现超过 1100个场景的智能识别与自适应控制。”
“再比如我们的超充电池, 依托云端AI智能中枢, 实现700余项参数的毫米级监护, 构建了可预测、 可干预、 可追溯的 7 x 24 小时电池安全闭环”
对于软硬结合,他认为这是汽车实现从机械实体向数字生命体进化的关键,“硬件好比人的骨骼,软件好比人的韧带,汽车的骨骼为功能实现提供了力度的基础,而汽车的韧带赋予了功能柔性的多元。”
“过去我们一味追求大骨骼的误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舍弃,而软件的当期适配性和未来的扩展性正在产业内逐步达成广泛共识”
目前,赛力斯通过硬件+软件+生态的底座组合,打造硬件可插拔、场景可编程、生态可随需、系统自进化的整车架构。
“我们自研的悬架CDC+ECAS集成控制器,在实现硬件数量降低的同时,整个悬架的动态调整精度也提升了50%,最终为用户带来更加智能和便捷的用车体验。”
在服务方面,塞力斯构建了软硬件融合的风险检测系统,产品软件可实时感知硬件工作状态,发现风险并及时上传至云端。
“比如充电口未关闭、车辆出现事故、胎压异常等突发情况,我们第一时间利用大数据和AI模型,就可以实现48项大数据云端检测,6000余项车端的告警。”
截至今年8月,整个问界已累计为用户提供用车安全呵护超过19.5万,线上直接解决用户问题8000多次。
从零和博弈到共生进化
“融合发展模式成为正道”。
周林认为,随着技术发展,汽车产业边界在不断延伸,网状的融合生态正在成为主流。汽车产业正演变为车企、ICT企业、芯片企业、能源服务商等等多主体的共生系统。
4年多以来,赛力斯携手华为联合打造的问界品牌不仅开创了汽车产业与ICT企业合作的先河,更推出了问界M5、问界M7、问界M8、问界M9四款SUV单品,深受市场的认可和用户喜爱。
周林认为,赛力斯与华为始终保持高度互信、紧密协作,并坚持推动产业链的集成化、集聚化变革。
他举例道,“秉承横链嵌套、纵链打穿的理念,将数百家一级供应链集成至100家以内,其中我们有20多家世界级的顶级供应商企业”。
与此同时,赛力斯采用厂中厂模式,携手宁德时代、文灿、延锋等一流供应商,共同设计、研发,并直接参与生产环节,“响应时间最快提升至20分钟”,显著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能。
全球化是系统工程
“全球化并非简单的一次性市场占领行为”,周林认为,全球化是涉及制度对接、技术标准、品牌信任及治理能力的系统工程。
他建议,我国汽车产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实现系统性突破,需打破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三个层面的不平衡,实现同频共振。
“当前国内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先发优势明显,应充分发挥产业规模、产品竞争力优势,以内促外,带动海外市场电动化、智能化的渗透率不断提升。”
但他同时指出,也需要重视对海外市场的本土化资源和市场空间的利用,以外补内,反哺本土企业的资源短缺。
他进一步指出“前市场决定销量,后市场决定存量”。
“近年来国内汽车后市场业务备受车企重视,相关产品与服务质量显著提升,但对于海外市场而言,与外部本土需求匹配的金融保险、售后服务、汽车保养、二手车等等仍存在较大不足,后市场配套体系建设同样应当引起重视,与前市场建设运营保持同频。”
至于企业微观,他提出“海外市场跨要素同频”。“车企想要将本土成功进行海外复制,离不开研发、产品、制造、服务包括品牌等等各要素的密切协同以及均衡的配合,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拖后腿。”
“性价比优势还在扩大,但远远不够。未来随着技术融合、生态协同的系统突破,汽车产业才能从成本优势转向系统性的全面领先,才能实现整体效能的换挡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