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比亚迪开始放弃迪链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  (王菁)    今天 13:55

撰文|王菁

编辑|张南

设计|张萌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比亚迪放弃迪链啦!”2025年11月2日,中国一家民营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负责人兴奋地告诉《汽车商业评论》,“感谢你们这两年的呼吁。”
随即,我们向多家比亚迪供应商深入了解情况。
“的确,比亚迪是打算和迪链做切割了”“付款会转成银行承兑汇票或者商业承兑汇票”,“也有现金”“先从中小企业开始,已经开始实施”“现在比亚迪对此保密级别很高,不便评论”……
这些比亚迪供应商是近两周陆续收到消息的,“目前还是采用点对点沟通的方式,整体上还是保密的”。
对于比亚迪为何要保密,有业内人士猜测,“之所以选择点对点沟通,是因为还是考虑到范围有限吧,”他表示,“目前主要还是先从小企业开始,应该也是因为小企业应付金额也比较小,这对于比亚迪的压力以及对迪链的影响较小。”
但仍有很多供应商尚不知情,尤其是已经给比亚迪断供、手持迪链电子债权的供应商。有的说:“还没有消息,应该还是到期后兑现吧。”也有人表示:“大概率已经以迪链支付的,就不会变了。”但另有信源表示,“预计将用1~2年的时间逐步放弃迪链”。
此前,《汽车商业评论》文章《深度|百家供应商调研:账款支付倡议30天,我们日子更难了》中曾经报道,仰仗于供应链金融电子债权凭证,比亚迪每年可节省百亿元级的融资成本。
为什么比亚迪终于开始放弃迪链?
“因为国家的压力。”供应商们纷纷猜测。亦有人暗示:“国家不允许了。”但是,这是源于央行、工信部,还是其他什么部门,目前则暂未明确。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这对汽车产业和国家民生是重大利好。
有供应商表示:“虽然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也有周期,这样转换后对账期影响不大,但是贴现利息可以少很多。以前迪链贴现利息在5%~10%左右。”公开数据显示,银行承兑票据直贴利率已经降至1%以下。

有主机厂人士评论:“至少这样,对央国企以及价值观正确的车企来说,竞争更加公平。”
亦有行业人士认为:“这样,比亚迪的财务透明性会变好,短期来看其财务报表可能会有恶化,但一到两年的消化期,也给了比亚迪足够的腾挪机会,让现金流不至于受到影响。”
还有观察人士直言:“原来迪链的规模和波及面已经太大了,远超汽车供应链,很多信息滞后地区还在用迪链进行民间融资。”

不透明的巨大风险

“没有人知道风险有多大。”此间观察人士认为,“因为没人知道,比亚迪以迪链方式隐藏了多少应付账款,大家能看到的只有报表上的数据。”

迪链的不透明性,也与迪链的性质有关。与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不同,迪链凭证属于电子债权凭证。前者是法定票据,持票人合法取得即可主张权利,无需追溯贸易纠纷;而后者属于《民法典》中的“合同债权”关系,仅受其保护。

这也就是说,一旦支付方以任何理由质疑交易,债权凭证的效力都需要重新评估。迪链规模的不透明,才是悬在供应商、金融机构上的最大风险。

根据迪链非法定票据的性质——迪链的签发、流转全流程由比亚迪旗下深圳迪链科技自主管理,不接入央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可以说,除了比亚迪自己,没人知道规模。

在此情况下,当所有金融机构根据财报数据对比亚迪“评级”,这可能导致更多的“不知情的供应商”和“不知情的金融机构”愿意接受迪链,从而造成迪链的进一步扩张。

“原本比亚迪的速动比率已经很紧张了,都在1左右,行业一般认为1.5才是比较健康的。”有金融人士对《汽车商业评论》解释,“算上迪链的话,这个危险可想而知。”

他说:“这相当于早前的白条,但本来白条因为其偿付风险,是不可以拆分再转移的,但在迪链的帮助下,迪链凭证却可以在多级供应商中流通,风险也从一级供应商逐层传导下去。”

有媒体报道未经验证的消息,迪链上已经有1万家平台注册供应商,覆盖超2000家比亚迪核心供应商,覆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90% 以上环节并延伸至光伏、储能领域。而官方在2022年披露服务业务已经突破10万笔。

此前,《汽车商业评论》已对其中的“利息转移”评价过,但对供应链影响更深的,是比亚迪依托迪链形成的“话语权”。

“迪链就像供应商被比亚迪抓在手中的筹码,使得手持迪链的供应商不得不听命于比亚迪。合不合作、降不降价,供应商都得考虑。”

“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会一步步越发受制于比亚迪,而比亚迪的压力必然会传导到供应商身上。”这位人士指出,“比亚迪卷,则供应商们一起卷;比亚迪倒下,则供应商们也危在旦夕。”

虽然目前业界不乏对比亚迪失速的讨论,例如,它难以完成年度销量目标。2025年1—10月,累计销量为‌3,701,852辆,‌虽然同比增长13.88%,创历史同期新高,但仅仅是其早前预期年度销量550万的67.3%,只剩下2个月其销量压力可想而知。

但难以改变比亚迪在许多舆论场中“受追捧”的事实。虽然没人知道比亚迪真实的流动性偿付能力,但就像英国工会活动家、政论家托马斯・约瑟夫・登宁所言:“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

民间融资并不会因为考虑风险而停止。有些中小银行也愿意挣一笔利差,毕竟现在银行体系的业绩压力也是巨大的。

不透明的迪链,已经牵连越来越多的利益群体。

国家强行要排雷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实际上取消迪链比亚迪也是受益方,“短期来看,比亚迪确实会有负面影响,但长期来看利大于弊,相当于是国家帮比亚迪‘排雷’了。”

“一天两天不明显,但比亚迪已经依赖迪链小十年了,就怕连它自己都忘记迪链上的钱是别人的了。”

“就像你开理发店办卡,卡办得多了,很可能觉得手上都是自己的钱,还觉得自己经营得不错,所以可能会盲目扩张。”他提醒道,“其实办的那些卡,都只是你的负债而已。比亚迪也是一样。如果它继续盲目扩张,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供应商一旦开始‘挤兑’,后果不可想象。”

“挤兑”这个词,通常用于金融业,但从比亚迪目前以迪链而拥有的“代币发行权”来看,说它有金融机构属性也不过分。历史上,1857年左右美国铁路行业就曾因无序扩张引发金融体系瘫痪,而由“挤兑”引发的雷曼兄弟银行破产也才是17年前的事情。

根据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截至9月末,比亚迪拥有现金及等价物余额为‌1174.7亿元,但同期应付票据与应付账款之和为2250.1亿元,另外,考虑到表外迪链的数千亿元规模,压力不小。

从天眼查可见,深圳迪链科技有限公司于2016年5月30日成立,注册资本26亿元。官方介绍为“比亚迪成员”“企业注册资本260000万元人民币,超过了99%的广东省同行”。

迪链创立的时期,恰是比亚迪迅猛扩张的时候,从2015年销量37.6万辆猛增到2024年的427万辆,这十年也是比亚迪产能扩张和全球营销网络布局的时刻。

2015年无疑是一个关键年份,这年,比亚迪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68.8%,应付周转天数(采用应付账款与应付票据合计计算)达到高点172.6天。 

一般认为负债结构,经营性负债(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占比高则更健康,金融性负债(银行借款)占比过高需警惕。

迪链正是通过经营性负债的处理,让该比例显得更加健康——因为无息占用上游供应商资金,比亚迪有息负债一直保持在极低金额,有息负债占总负债比例长期维持在5%左右。 

但当迪链规模“不再披露”时,风险因“按下不表”而更加令人疑惑。这个时间是2023年5月,迪链曾公开其规模达到4000亿元,近两年半,迪链又成长到多大规模,不得而知。

根据公开资料,2022年开始,比亚迪已经连续三年资产负债率突破了75%。而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审核指引,上市制造企业资产负债率≤75%,对于比亚迪这种特例情况,需要“结合现金流稳定性、负债结构合理性”“充分披露合理性及偿债保障措施”。

迪链的存在,恰好模糊了这些信息。

2025 年 5 月,魏建军在直播中宣布 “愿自掏腰包审计全行业”,剑指比亚迪财务数据,同时将比亚迪比作 “车圈恒大”。 

而比亚迪则晒出资产负债率对比图, 2024 年资产负债率为 74.64%,2025 年第一季度进一步下降到 70.71%,且有息负债仅 286 亿元,占比只有 5%。

由此,比亚迪认为,与福特等国际车企相比,财务状况较为健康。而且,比亚迪 2024 年净利润实现 402.54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 34%,盈利能力较强。

现在,比亚迪开始放弃迪链,考虑到迪链的规模,要减少它甚至消灭它,就要增加银行贷款,这将大大提高有息负债,资产负债率也将水涨船高,对于企业经营是不小压力。

不管它是否国家强制要求,无论如何,这对公司来说,还是对这个行业来说,绝对是一个重要里程碑。可以说,中国汽车产业反内卷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编辑推荐
再裁1/4员工、CFO也跑了,激光雷达明星公司陷危机
再裁1/4员工、CFO也跑了,激光雷达明星公司陷危机
李想厌恶万分之一的风险,黑公关舆论混战、诅咒购车者……谁在裸泳?
李想厌恶万分之一的风险,黑公关舆论混战、诅咒购车者……谁在裸泳?
北汽“较真”极狐全新阿尔法T5 首发元境智能、神擎增程
北汽“较真”极狐全新阿尔法T5 首发元境智能、神擎增程
长安CS75也有7座了!长安CS75PRO上市,限时价7.59万元起
长安CS75也有7座了!长安CS75PRO上市,限时价7.59万元起
深度|百家供应商调研:账款支付倡议30天,我们日子更难了
深度|百家供应商调研:账款支付倡议30天,我们日子更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