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0个月的验证期,这个解决方案被视为可行。
“梦想与焦虑”是去年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的主题,这与各家电动车企的当下十分的契合,它们在陆续完成造车梦想后,又扑在解决里程焦虑的问题上,纷纷把脑汁绞尽。
电动汽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敏感,不仅是能量密度、车身重量和风阻系数的关系,它甚至对车上的每一个轴承产生的滚动阻力都有着比燃油车更高的要求。一切关乎降低阻力从而获得更多续驶里程的细节,都是各家车企考虑在内的事情。
然而,电动汽车用户的根本焦虑在于充电难、充电慢,在于用户永远不知道显示的剩余里程会不会在下一秒瞬间尿崩。
实际上,汽车本不该如此敏感,在电池技术没能实现突破之前,或许在产品细节上的“钻牛角尖”不是一个能打根儿上解决焦虑的方向。
在快/慢充电桩、移动充电车、换电站、甚至板车的服务之外,或许将这些服务整合到大数据中是一个可以跳出来看的好方法。
蔚来作为中国新造车品牌的代表,在这方面是说的最多、做的最多的企业,虽然在这中间闹的笑话也是最多,但不断贡献的想法和探索尝试的精神同样也得到了外界不少的肯定。而这次,在经过10个月的运营之后,“一键加电”的方式在蔚来看来是可行的。
蔚来汽车电源管理副总裁沈斐在3月27日的蔚来NIO Power讲座上表示,一键加电只需在APP上点击一键加电的按键,道路服务专员会在收到派活指令后,根据用户所处位置的情况判断是将车开往换电站换电还是去超冲桩充电,如果一定距离内没有覆盖前两者,移动充电车会直接开到用户车辆旁边进行充电。
毫无疑问,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车企和消费者的用车思维,以更加主动的站位解决了电动汽车用户对充电需求的焦虑,优势在于用户操作的便利性与达成的结果,并且操作没有限定的场景,这是一种创新。
这意味着用户不再需要计算自己剩余的续航里程和规划去充电的路线,以及查看充电桩占用和功能状态等,这是一件直接下单即可释放自己时间的事情。
“从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一键加电服务共完成8.3万次,预计到今年年底将达到100万次。”沈斐表示,以ES8为例,用户在公共快充桩充电单次耗时不少于100分钟(包括往返充电桩以及电池SOC从20%-90%的充电时间),相当于为用户释放等待时间约13833小时/5764天/15.8年。
帮助道路服务专员做出判断的是一个叫“蔚来云”的智能物联网络,它包括OSS物联网、SHIELD电池平台、GRID路径规划和ATHENA仿真平台四部分。
在实际运营中,每一单都会经过实时资源组合搜录运算,在超过2000种场景中选择最优方式,在不到1秒的时间内进行实时调度,道路服务专员会从接到订单的一刻起,便了解自己在哪里取车、去何处充电、约何时返回的流程信息。
沈斐还透露,一键加电套餐为每月980元,次月480元,包含一个月15次的一键加电服务,对于单次购买的用户每次收费为180元。
为提高充电效率,蔚来接下来计划推出类似特斯拉的NIO Power Charger超冲桩,服务范围将扩展到全国。同时,一键加电服务还将向其他所有新能源汽车品牌开放,该项服务一旦公开,具体定价将遵从“迭代思维”,初期将采用单次收费模式,随后才会陆续打开包月、包年服务。
退坡近半的新能源补贴政策刚刚出台,能否在3个月过渡期内拿出可行的方案,去解决用户焦虑、提高产品吸引力将成为各家新能源车企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019年5月10日-11日,第十一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在京举行。届时,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CEO、易车董事长李斌也将出席,并参与电动汽车相关议题讨论,或许他将带来更多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