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戈 弋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赵昊然
人类追求更高效能源的步伐从未停止。
5月底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公布了日本信州大学超材料研究计划教授、东京大学教授堂免一成 (Kazunari Domen)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公布最新研究,经过一系列降低副反应的设计,掺杂铝的钛酸锶(SrTiO3)在紫外线下催化光解水的量子效率已经达到了96%以上。
这对氢能来说是理论和实验室的重大突破,尚不知真正的商业化落地还需多长时间。通用CEO玛丽·博拉(Mary Barra)上周在电视节目上称电动车真正普及20年都为时过早,需要更长时间。
中国情况类似,2019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在汽车总销量中仅占4.68%,传统燃油车超过95%。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传统发动机的挖潜依然是对节能减排影响最大的技术革命。
提升热效率是传统发动机挖潜中的难度巅峰。热效率指有效输出的能量与输入的能量之比,汽车发动机热效率越高,意味着燃油经济性会更好,全球车企无不想方设法突破热效率的能耗桎梏,但热效率提升0.5%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
1960年到2020年整整60年间,汽油机的热效率仅仅提高了10%,可见发动机热效率提升的难度之高。
目前全球汽车市场已经量产的发动机上,日系车牢牢占据着热效率金字塔尖的位置。
马自达的Skyactiv-X发动机以43%的热效率位列第一;丰田Dynamic Force A25B 2.5L混合动力发动机排名第二,热效率为41%;本田的地球梦2.0L自然吸气发动机热效率达40.6%,处于第三;日产的KR20DDT 2.0T发动机,则以39%的热效率排名第四。通常自然吸气发动机比增压发动机热效率要高。而增压发动机的热效率一般要低很多,奔腾采用涡轮增压发动机,提高热效率比自然吸气的难度更高,奔腾能做到39.06%可见其技术实力。
在连续十余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后,中国汽车也在量的累积中实现了质的突破,尤其是在核心技术领域,国产家用小排量发动机进步明显。
2019年,中国芯十佳发动机获奖产品的热效率已经基本达到了37%-38%之间。例如,奇瑞瑞虎8的ACTECO1.6T热效率37.1%,长安逸动PLUS的蓝鲸1.4T发动机热效率37.6%,海马1.6TGDI发动机热效率37%。
如今,中国自主品牌中又有了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6月15日,由中汽中心和一汽奔腾联合举办的中汽中心最高热效率001号认证直播夜上,中汽中心华诚认证总经理王铁向一汽轿车销售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肖肖颁发 “能效之星”001号认证证书。
能够获此殊荣,是因为奔腾T77 PRO所搭载的第三代“智擎魔方”1.5T 发动机的最高热效率突破了目前自主量产1.5T发动机极致,超过中汽中心38%的认证标准,达到了 39.06%。
这意味着,奔腾发动机的热效率数值已经超过日产,跻身全球第四。一汽轿车销售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肖肖表示,该发动机是目前自主量产发动机通过第三方权威认证的最高水平,开启了中国发动机热效率竞速的新时代。
从热效率排行榜单的细微差距中就可以看出,技术发展到今天,热效率每1%的突破都是极为不易的。一汽奔腾所取得的成绩不仅将带领国产发动机技术更上一个新的台阶,更代表了自身动力研发实力迈入了新的时代。
去年年底,有人曾发出这样的感慨,“2019年可能会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却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没想到一语成谶。
2020年,在下行车市和新冠疫情的双重打击下,中国汽车市场遭遇严峻考验。虽然5月实现了同比14.5%的增长,但1-5月汽车销量仍同比下滑仍达到22.6%。
最为惨烈的是,根据乘联会数据统计,今年前五月销量跌幅超50%车企名单中,共有38家车企上榜。除8家合资车企外,均为自主品牌。
在与合资品牌的近身肉搏中,自主品牌已经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如果说,在增量时代,比拼的是哪个品牌能够将蛋糕做得更大,那么存量时代,较量的就是谁切蛋糕的能力更强。
技术,正是切蛋糕的那把“刀”。
“我们始终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赢得新一轮竞争优势的‘动力源’。”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汽党委书记、董事长徐留平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媒体专访时说:一汽将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努力建成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汽车企业。
作为一汽自主重要的组成部分,奔腾率先发力。
据官方介绍,奔腾T77 PRO搭载的1.5T第三代”智擎魔方”发动机具有爬坡强、起步快、油耗低、超环保、寿命长、噪音小等耀眼特质,并在节油、环保、动力输出上精益求精,不仅超前满足国六b排放,更能够实现最大功率124kW、峰值扭矩258N·m的高动力输出。
奔腾T77 PRO发动机采用了高效的米勒循环技术,搭载350bar三次高压喷射系统,同时配合马蹄形活塞,压缩比高达11.5,最大限度榨干每一滴燃油的能量,保证发动机获得更高的动力和更强的爆发力。
350bar高压喷射是当前量产车最高的喷油压力,燃油雾化效果更好,燃烧更充分。独有的低摩擦技术、DLC 涂层降低摩擦;采用滚轮摇臂驱动气门,摩擦功损失更小;可变刚度气门弹簧,减少配气机构摩擦功损失。智能热管理模块,两级可变流量机油泵,缸盖集成排气歧管,电控活塞冷却喷油嘴技术等一系列先进的特有技术共同协调配合组成完备统一的系统,使得颗粒物排放仅为国六b法规的十分之一。
发动机热效率从35%提高到39%,一箱油的行驶里程可以从500公里提升到550公里。奔腾T77 PRO的百公里油耗仅为6.8L,同时只需要加注92号油,有效降低用车成本。
奔腾的最新技术正在满足消费者对于强动力和低油耗的双重需求。而这背后,离不开整个一汽集团的支持。
在“全球先发、崭新首创”的理念之下,中国一汽已经构建了“一部四院”的研发体系,形成了“三国五地”全球研发布局。同时,中国一汽汇集了来自全世界的顶尖技术人才,建立了一支超过5000人的全球化优秀研发团队。
此外,从2018年“新奔腾”战略正式实施以来,一汽奔腾也在不断深入调研消费者需求,有的放矢地在产品上进行改革和进化,最终拿出了这款拥有极致热效率的1.5T发动机。
一汽轿车销售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肖肖自豪地表示:“这不仅预示着国产发动机技术的跨越,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让奔腾‘智’造代表中国‘智’造站上世界舞台,完成从追赶者到并行者,再到超越者的身份转变,用实力证明中国人造得出世界主流,甚至领先的发动机。”
不仅在数据上处于领先地位,奔腾还是整个汽车行业中,第一个获得热效率权威认证的企业。
在此之前,虽然热效率指标对消费者选购车辆、衡量发动机性能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车企在发动机领域技术能力的标尺,但市场上对汽车发动机热效率的测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数据基本上来自汽车厂商自己进行的测试和宣传。
在此背景下,中汽中心制定行业首个乘用车油耗试验标准:《CATARC标志认证实施规则乘用车用汽油机能效认证》。这是汽车发动机领域的第一个自愿性认证,为热效率的评定提供了统一、权威的标准。
在认证过程中,中汽中心首先将发动机进行暖机,在暖机结束后,将发动机运转至额定功率点,按照企业申报的发动机数据调整边界参数。然后根据GB/T 18297标准要求进行净功率试验,确认该发动机状态正常。
通过试验可得出该发动机有效功率和每小时耗油量,再根据有效热效率规定的方法计算确定发动机最高有效热效率。通过相应的试验测试,最高有效热效率≥38%的发动机将获得该项认证。
不惧严苛的测试,奔腾的第三代“智擎魔方”1.5T 发动机成为第一个参与并获得认证的产品,从中可以看出一汽奔腾对技术实力的自信,以及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
更加重要的是,其率先通过标准的测试过程,得到了第三方的权威认证的行为,为整个行业的规范和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自一汽奔腾之后,汽车行业对热效率的评定将不再各自为政,而是来到了一个权威、公正的平台之上。
如今,消费者在选购汽车产品时,会关注年轻化的外观,智能化的配置,安全的性能等等。但归根到底动力系统仍然是产品最核心的部分,以及评价一辆汽车的根本。有些遗憾的是,作为汽车身上最复杂的机械装置之一,发动机技术由于在宣传过程中晦涩难懂,而在更多时候被厂家放弃。
在奔腾T77 PRO打响第一枪后,“能效之星”的出现将成为一个重要信号和参考标准,鼓励和带动行业聚焦核心技术的研发,将中国发动机技术推向一个更高的新高度,而最终受益者将是广大的消费者。
2019年,一汽奔腾全年销量达成12.05万辆,同比提升33%;2020年前四个月,一汽奔腾累计销量达到29447辆,同比增长13%。截至目前,奔腾已在新品牌的基础上推出了T77、T33、T99和T77 PRO等四款产品。
基于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一汽奔腾在2019年公布了“龙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2020年20万+,2021年40万+,2022年60万+,进入中国自主乘用车品牌第一阵营的目标。
虽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一汽红旗在销量上的腾飞,已经让人们相信奇迹的存在,一汽奔腾也通过实力展现出了无限的可能。
疫情期间,一汽奔腾开启了“透明工厂”的线上直播,通过摄像机的记录,360度无死角的向观众展示了奔腾智慧工厂内领先的设备生产线,以及奔腾T77 PRO的诞生。
以冲压车间为例,奔腾是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拥有自主技术的内高压成型生产线,其控制精度高、工艺设备先进、控制系统精良,与国际先进品牌一样,都是全封闭自动生产线,不光安全性会更高,而且密封性更好,能保证更高标准的冲压精度。
此外,重新出发后的一汽奔腾去年4月发布了“天马星途战略”,其核心是全力发展车载智能网联技术。当时最新推出的奔腾T77在智能网联技术方面也代表了其品牌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实力,引入了包括全息智控、声纹识别、智能家居互联以及智能网联控制等功能。
再加上这一次的第三代“智擎魔方”1.5T发动机的推出,一汽奔腾从核心技术到智能网联再到生产“智”造,将“智”字当成品牌面向未来的突破口。
这仅仅是开始,整个一汽集团将为奔腾的奔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5月8日,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奔腾品牌及动力总成组织调整方案。组织调整后,原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的动力总成、生产、物流、马自达销售等业务由集团承接。
在去年的公开讲话中,徐留平似乎预见到了今天的车市困局,也给出了解决方式。他说,汽车行业面临的挑战未来可能加剧,但把握住坚守、专注、创变几个关键点,就能承受住煎熬,见到明日曙光。
坚守、专注、创变,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需要对汽车事业的执着、热爱和责任。
在对热效率的持续优化中,一汽奔腾将产品推向了新高度,展现出了不断向极致靠拢的态度;在不断深耕核心领域,一步一步积累技术实力的过程中,一汽奔腾以及背后的一汽集团也为自己赢得了面向未来的底气,代表中国汽车品牌直面存量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