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政:为出行的新系统与新意义去设计是重塑人车关系的两大挑战
来源:本站  (编辑部)    19年5月10日 19:14

 

5月10日,2019第十一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在京召开。长安汽车全球设计总监陈政出席并发表演讲。

 

他认为人车关系的重塑对于汽车设计来说需要应对两大挑战,“一是要为出行的新系统而设计。与现有出行相比,新出行必将伴随全新的系统,而且是与现在出行系统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二是为出行的新意义去做设计,即出行对消费者来说还可以意味着什么?”

 

以下是他的演讲全文。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是长安汽车的陈政。

 

很荣幸又来到这里,与诸位一起交流关于汽车的看法。上次与各位聊了梦想与焦虑,让我学到了很多。今天,我们又相聚在这里,在一起讨论个人、共享与新物种的关系。首先请容许我在这里先抛砖引玉。

 

车市”寒冬“是我们去年听到过最多的声音。乘用车市场近3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凛冬已至,人人自危。

 

下行、低迷、暴跌、急转直下等词汇高频的出现,甚至有人在说汽车行业已经是一个夕阳产业了。

 

而下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各大车企何去何从,各位汽车从业者该何去何从,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有些人说,车市寒冬,我捞一票就走。其实人生海海,敢死不是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今天的主题是“勇气“。

 

什么是勇气?当你孤身一人,茫然四顾,面对千军万马,依然拔剑,向死而生就是勇气。勇气是尽管大势不可逆,但仍要逆势而行;尽管明知不可为,但仍要砥砺前行;尽管觉得害怕,但仍能迎难而上;尽管感觉痛苦,但仍能直接面对!

 

好,态度表明,我们冷静下来,除了勇气,面对寒冬,我们还需要看看汽车的本质。

 

人车关系从1886年第一辆汽车发明至今,已经133年了,虽然形式上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进化,可从本质上看,他与人的关系几乎从未改变过。

 

看看隔壁的手机,短短46年的历史,人机关系早已和当初发明的初衷天差万别。

 

大家都知道,人对汽车的所有权和驾驶权是汽车设计一直以来重要的基石。

 

所有权使得车与人具有紧密和多重的关系,车辆成为一个人的标签,符号,个性表现等等,目前的情感化设计,品牌设计语言的手法实际都建立在车辆所有权的基础上。

 

驾驶呢,从功能到形式,是设计一贯大作文章,花费笔墨的领域;都市车,越野车,轿跑车这些车型的塑造,无论从pakage,操控调教,驾驶舱人机交互,外观调性传达,都会围绕驾驶来开展。而在新出行的时代,这两个属性会被极大的削弱。

 

共享经济、共享汽车的盛行,糟糕的城市状况,高昂的养车费用,很多人开始怀疑拥有一辆车的必要性。

 

而共享出行服务的普及和提升,让人们不再需要为使用而购买一台车,汽车的所有权被动摇了。

 

而随着技术的革新,人工驾驶不再是必须,甚至受到限制。

 

技术在许可的情况下,在周边配套以及整个城市环境许可的情况下,智能交通配合自动驾驶就是目前公认最有机会的一种城市交通问题治理解决方案。而这个时候的人工驾驶反而是一个不安定因素了。所以在这种语境下,汽车的驾驶权被动摇。

 

汽车设计两个重要基石:所有权和驾驶权,已经被撼动了,我在思考,符合这个时代诉求的未来出行方式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

 

人车关系将会被重新塑造。包括设计在内,整个行业,内部的组织形式很有可能被完全颠覆,这是无法回避的挑战。对于设计而言,就是重塑人车关系,要为出行的新系统以及新意义而设计。

 

我们做了一张矩阵图,用来思考汽车和出行相关的设计演变。它的纵轴是旧业务和新业务,横轴是旧模式和新模式。

 

大家可以看看,现在大部分的汽车品牌是在这里。(旧业务旧模式这块)传统汽车的研产供消,还是以造型设计为主,我们称之为叫做主流汽车设计。

 

而一些新的模式,比如说特斯拉和蔚来,他们是体验、服务设计为主导的,他们也有做造型设计的,但是它可能都是在体验设计这个大的框架下面去做。还有就是对于传统车企的新业务,但车还是那个旧模式,这是我们看到的目前的出行服务,这一类以服务设计为主导,做共享单车、网约车、共享汽车这种。

 

右上角这一类就是新业务新模式,这个我认为所谓的新出行。现在看来这块还比较空。Weymo,e-palette等新的系统设计,不展开说了。

 

 

在我们的思考中,重塑人车关系,汽车设计组织要应对两大挑战:一个是,要为出行的新系统而设计;与现有出行相比,新出行必将伴随全新的系统,而且是与现在出行系统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第二点,要为出行的新意义去做设计: 出行对消费者来说还可以意味着什么?

 

长安提出的“北斗天枢”计划,在大环境下提出重塑人和车的关系,整合所有的资源,互联网公司、一些业态的公司,居多是互联网公司,都是希望打造面向整个行业可以开放的生态,这个做的就是系统设计,这是我们希望在重塑人车关系中的一些思考和举措。

 

另外一方面,长安也正在对如何赋予出行一个新的意义作出一些探索。去年,我们做的nuag概念车,我们叫NMV,New Mobility Vehicle。

 

对我们而言,它充满了机会点,充满了改变的可行性。我们可以把人、环境、服务体验通过车进行不同的组合,最后重新对出行意义再定义,这就是新出行的另一个机会点。

 

实际上面临危机,我们并不用慌张,在历史上,在汽车一百多年的历史上,这种情况,层出不穷,随着经济环境,技术的,变化和革新,在不同的时代,这个行业也都做出了不同的突破。

 

汽车的形态,随着不同时代的技术和经济环境也多次发生转变。

 

1876 年,我想把他称为汽车元年, 19世纪整个科技的发展,最重要的里程碑就是四冲程循环内燃机发明,这开启了内燃机时代,应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它的产生,改变了汽车的动力布局、尺寸以及未来方向,对整个车型的变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技术变革带来了产品形态变化。

 

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有了内燃机之后最初的汽车形态,实际是中置,没有前悬后悬,生产流水线的技术具备了之后,又实现了汽车的大批量、低成本的规模化生产,福特的T型车出现。带来的改变就是让汽车进入了千家万户,解决了汽车仅为贵族所使用的市场形态。这和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诉求也是吻合的。

 

大家可以注意到这里,所有的车头都是这样的,为什么从1938年开始出现了这个东西?当时的科技发展形势是1937年通用成立了造型设计师的第一个造型设计中心,同时得益于飞行器的发明和发展,处于战争状态的军方对整个空气动力学的要求向下延伸到了汽车上,因此出现了流线型造型,是一个可以减轻风阻的要素,技术的变化又引起了车体形态的变化。Vw也让更多的平民用到了汽车。

 

1974年的时候,这是由乔治亚罗当时设计的高尔夫,高尔夫也把整个车型平民化,冲压工艺、发动机技术以及紧凑型驱动技术、发动机、内燃机的技术逐步深化,让这种功能型的车更容易制造、更加的普及。

 

平民化之后,随着生活的发展,又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人们开始对汽车空间和功能有了更多的需求,因此又诞生了多功能型休旅车,这也是因为80年代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所结合而产生的新形态。这样的变革,在整个汽车发展史上比比皆是,反复出现的原因就是人们对生活形态和生活品质不断追求的欲望,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2007年有一个划时代的全新品类产生,在汽车的近代史上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就是2007年的宝马X6。这里有几个故事需要讲:1997年,宝马内部做了一个“深蓝计划”,针对美国市场进行预测。当时美国整个经济、技术的发展如日中天,在“911”之前处于鼎盛时代。那个时代美国人需要什么车?很好玩。

 

有纽约、曼哈顿等很繁华的生活形态,但周围又是乡村和广袤的农田,因此需要对车型在城市以及越野性能上做妥协。在当时宝马设定出这个概念的时候,实际上他们自己就被震住了,消费者需要这种车型吗?

 

但从美国市场上展示出来的效果看,市场的的确确需要。需要注意的是,1997年这个结论就得出来了,直到2007年,当他们发现生活形态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了这种跨界、融合、不同方式聚合的形态,因此2007年推出了X6。

 

紧接着奔驰也推出了GLE。但大家一定要注意另外一点,GLE推出的时候售价是七八十万元起,也就是这说不是普通消费者能享受到的产品和状态啊。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技术发展,我们相信曾经高端化的东西,将会逐步应用到更广泛的民众当中去。

 

 很有意思的是,因为电池技术、电驱技术的逐步成熟,2012年的特斯拉又让大规模生产电动车的形态成为现实,其实这也是一个技术改变车体形态的经典案例,而且是吻合整个世界经济、文化、生活形态的新车型。

 

2016年之后C-HR在日内瓦车展亮相,就预示着这种跨界型的车型正在普及,而且开始往更低的价位步入市场,逐步更多的民众可以享受到这种科技、生活变化所带来的好处。

 

然后是长安,在2018年,长安把CS85这么一个跨界SUV的产品形态呈现给整个中国的市场上,而且呈现给更多能够购买起的民众当中去。我们使曾经高高在上的,或者说只是富人能享受到的生活形态,变得可以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

 

这是一个设计突破的案例,也是一件很有勇气的事情,勇气是尽管你觉得害怕,但仍能迎难而上。

 

Cs75 一台百万量级的产品,换代到底是延续经典设计还是从头再来。我们选择了突破自我。

这是一次经典产品的全新越级式升级,也是一种勇气。

 

勇气是尽管你感觉痛苦,但仍能直接面对。这就是从2018年开始,长安的设计团队面对寒冬交出来的一份答卷。可是,这样就够了吗?

 

前两天参加了杭州的阿里设计论坛,看到很多互联网和3C行业的设计分享,关于服务的,商业的,智能的等等方面的创新设计,令我震撼的不是他们的脑洞开得有多大,而是这些看似大开脑洞的想法,真的是在实现,所有的服务,商业或者智能上的创新,带来的是产品从形态,功能到体验,从服务设计到空间设计,整个生态全方位变革。用互联网的黑话,叫做全链路设计。

 

一面是热火朝天的活力,另一方面,我们自己的汽车行业却频频爆出负面消息,不管是传统老牌企业或事新兴的造车势力,纷纷中招。

 

同样是设计师,我们面对“汽车”这个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消费品,仿佛束手无策了。

 

这两年,汽车行业热门的谈资同样是新的用户,新的服务方式,新商业,新体验,新出行。这是整个社会的演化趋势,我们也能看到在这些领域不断有汽车企业带来新的创意。

 

然而,回过头来看看这个未来出行世界中的核心 – 汽车,作为最核心的连接媒介和中枢,它真的变了吗?从形式和功能上看,好像还是有些变化了,电动了!变聪明了!从收音机到比肩电视尺寸的中控屏,从燃油机到电动机,仿佛有关汽车的一切都在改变,但其本质却又仿佛没有变。但当我们越过表象的变化,剖析其内部的设计思路和工作方式,我有截然不同的结论。

 

记得我刚刚开始从业的时候,如班戈这样的大师分享的设计经验,到今天依然是先进的。从业近二十年,从汽车设计的设计流程,设计思路,事实上我没有看到革命式的变化。而这些东西都已经存在半个世纪了。

我们都知道,创新意味着成就不凡的机会,当然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

 

对于汽车行业而言,一方面,我们想要看到创新的价值实现,至少要等三年的时间,三年后的环境会怎样,无人能知。因此我们做的事情就像是在赌博。

 

另一方面,要拿几十上百万产量规模的产品线做“试错成本”的担保。哪怕一款产品的一个零件出现问题,对于整个企业都是致命的。

 

这一套研发模式,对于控制大规模生产下的质量风险是有效的,然而面对越来越快的需求变化,我们现在依然维持着半个世纪前的开发思路,最终的结果要么是创新赶不上需求变化,要么是未经验证的创新匆忙投产导致大规模问题的爆发。

 

面对这样的流程,担负这样的试错成本,我想抛出一个我自己也没有答案的问题,希望我们作为汽车设计行业的从业者都能思考。

 

“我们,能像设计产品那样设计汽车吗?” 用AIoT的黑话来说:在新的时代下,或许我们可以像产品设计那样,把汽车中的某些部分封装成“黑箱”,以“公版”的方式分摊研发工作量,缩短研发周期。

 

也可能我们能像互联网产品那样,把创新的试错成本向更前端和更后端延伸,让创新的风险变得更易接受。

 

这才是这个行业真正的变革。我相信有在座的诸位同心协力,这一天必将到来。而且我也认为这个变革在中国产生,在今天在座各位中产生的概率是极大的。面对渺茫前路,没人能预言结局,就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吧。

编辑推荐
长续航13万元起售,一汽丰田bZ5树立五维安全新标杆
长续航13万元起售,一汽丰田bZ5树立五维安全新标杆
大陆集团汽车子集团未来将命名为Aumovio
大陆集团汽车子集团未来将命名为Aumovio
奇瑞品牌多元化产品矩阵亮相上海车展 瑞虎9L全球首秀
奇瑞品牌多元化产品矩阵亮相上海车展 瑞虎9L全球首秀
丰田首款鸿蒙座舱D级轿车铂智7全球首发,广汽丰田中国自研产品加速
丰田首款鸿蒙座舱D级轿车铂智7全球首发,广汽丰田中国自研产品加速
紫光展锐发布新旗舰级智能座舱芯片平台A8880
紫光展锐发布新旗舰级智能座舱芯片平台A8880